第十四章 荆州的息壤襄阳的鳊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s.cc,最快更新东坡往事!
苏轼刚中进士不久就听人说,作为荆州守的王兵部常以伯乐自许。
出于敬佩与今后的仕途之中方便结交,苏轼就给王兵部去了一封信。在信中,苏轼以伯乐相马的故事起笔,说若能让王兵部也能看上自己一眼,自己终生的志向也就能实现了。
当然,这也是古代士子的为官经营之道。
这年岁末,苏轼的长子苏迈也在荆州过的年,至于是在出蜀时已生,随船到荆州的还是在荆州所生已不可考,反正就在苏轼一家大啖荆州黄鱼时,苏迈是环绕大家身边的。
这一年,被誉为有“万人敌”之才,后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音制),字方叔,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在华州(今陕西华县)也隆重地出生了。
年关闲来无事,苏轼游览了荆州南门内的盗帝的息壤。
这是南门外瓮门内东垣下的小瓦堂屋一所,高三尺许。相传大禹曾铸石造龙之宫室置穴中,以塞水脉。唐开元年间,荆州牧裴宙曾命人掘开息壤内径六尺八寸的石城,结果当年就淫雨不止,只得又赶紧掩埋之,雨水最终才得以停止。
直到苏轼到此地时,还见到息壤状若屋宇,整体深陷地中,仅可见其屋脊。旁边有一石,上书:不可犯。有人不听,一旦用铁锨等农具取土,少则自行恢复原状。多则导致不期而至的雷雨来犯。
每遇大旱年景,往往因故动土而祈来降雨,屡屡应验。苏轼对息壤的此种义举大为感慨,专门作了一首上古四言诗以记之。
除此之外,苏轼还观览了位于荆州津乡古城的荆王故宫——诸宫。
不仅如此,苏轼还在荆州期间给荆州人民留下了《荆州十首》。后世的苏学研究者翁方纲据第七首中有“残腊多风雪”句,竟然判断出苏轼这十首诗并非一时所作。
翁先生的确不是一般的人才。
不过,这十首诗并没有具体所述,乃是荆州地方的风物人情,民族特色,比如荆州五方杂居,阳盛物坚;其气急悍,故荆人多彪悍。再比如荆州土人有食雁与竞渡戏船的习俗等。
十首诗读完,清人纪昀点评道:诗中有可以模仿杜甫的手法,并且大都是年少自负和初出时的意气方盛之作。与苏轼黄州之后的作品相比,今后的诗作中已不见了此时的指点江山之意气了。这也难怪,毕竟对一个只有二十多岁前途无量的青年苏轼来讲,倘若没有那些意气风发的举动倒也有些不正常了。
在荆州过完年,已是嘉祐五年(1060)的庚子年,苏轼已经二十五岁了。
正月初五,苏轼一家人自荆州出发,开始陆行赴京师开封。
自荆州陆行向北,到了荆门,荆门本属汉时治县,荆、襄州之要津。唐末,荆州高氏割据,建为军,北至襄州界一百七十里。荆门军有一处景观——惠泉,惠泉位于今荆门市象山风景区东麓,发现于隋代,传说因山神将其甘泉恩惠于荆门古城的老百姓而得名。
惠泉属温泉,常年水温约在摄氏40度左右。每到秋冬季节,惠泉的泉水汇入文明湖,湖面雾气腾腾,水天相连。每当朝霞初升和夕阳西下时,苍松翠柏簇拥着象山的倒影映照在文明湖面上,辅之以阿娜多姿、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如同仙境一般。那如诗如画般的绝美佳境,让人身临其境,使人感到如醉如痴。真乃天际的瑶池降于人间一般美轮美奂。
但唐人李德裕却认为此泉“兹泉由太洁,终不蓄纤鳞”,苏轼的意思很实在,“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在荆门,苏轼父子均题写了有关惠泉的诗作,荆门的都官(宋都官郎中掌徒流、配隶及京师各官署吏职补换更替,或以功过屡减磨勘)张维,也与苏轼父子有关于惠泉的和诗。
苏轼某天早上从浰阳出发时,专门做了一首诗《早发浰阳》,但这个“浰阳”如今已经网搜不到,大约就是如今的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胡集镇丽阳村。好在如今的丽阳村也是个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的好地方。
苏轼一家从浰阳出发,渡过汉水,一定是日夜兼程的赶路,为什么这样说,主要是苏轼在行进途中又写了一首诗,专门记述夜行途中观察星星的,“天高夜气严,列宿森就位。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