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佛脚 (第2/2页)
而贾家作为闻名世间的商贾,自然知道玉出佛城而有其市。
于是,贾家提出由落霞寺号集佛城百姓劳作之余寻玉采玉雕玉,落霞寺高僧诵玉,再经贾家高价出售,佛城无所得,贾家购玉之资尽归佛城监察司,以此抵大秦赋税。
落霞寺和佛城自无异议,而大秦只要能收到所需赋税,自然也无异议。
起初,贾家只是把佛城之玉出售在周城和大秦,两城的售玉所得其实远不能抵大秦定下的赋税,贾家实多有从其它产业中贴补。
后经多年活动,终于在世间十城开起了流金消玉苑,得以将佛城之玉在九城售卖,各城渐有听闻贾家善举,有余财之人便多有上门买玉,以此为贾家的善举和佛城出一点心意。
这也是世间的一大善缘。
佛城百姓仅仅只是劳作之余付出了一些时间寻玉采玉雕玉,而得以免除额外的一笔庞大赋税,这都得益于落霞寺和贾家,还有世间各城充满善意的无私帮助。
也因此,佛城百姓更加尊崇落霞寺,更加感念落霞寺的恩德。对于他们得到的善意的帮助,而心存善念,由此佛城得以安平,无鸡鸣狗盗,更无抢夺争端。
所以,在落霞寺多年的感召和努力之下,佛城无需世俗权势的代理。
洗涤人心,净化人心,把善植入人心,就是最好的典律。
贾家开在佛城的流金消玉苑也得到了尊崇和爱戴,贾家对于佛城的恩情是无法言喻的,因此,这座没有一户人家安家置业的落霞山,唯有流金消玉苑坐落在佛脚百级石阶之上。
对此,贾家本是拒绝的,称流金消玉苑铜臭酒肉味太重,玷污满山佛气。
而落霞寺却称,贾家大善,佛亦感念。落霞寺一门虔心向佛,心无铜臭酒肉,铜臭酒肉即不入心。
一片诚心相请之下,贾家也不好一再推辞。
于是,流金消玉苑作为唯一的俗世产业登上了落霞山,落霞寺本划出半山一片平地,但最终贾家只愿接受百级石阶之地,算是各退一步,各表敬意。
言行一路隐藏,没有向谁打听流金消玉苑何在。
一路所见,虽然夜里见到的人不多,但是已经足够有代表性,他知道,他和佛城的人有骨子里的不同。
之前在林城,那里的百姓会把他当做一个没见过的林城人,而在这里,哪怕他脱下身上的灰衣和鬼面换上一身与佛城百姓一样的衣裳,也会被人看出他的不同。
这种不同,不是身外的服饰能掩饰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色,表情,甚至的肢体动作,从言行所见,他自感与这里格格不入。
最浅显的一点,就是他所见的人因常年风沙吹袭,皮肤都有很明显的干裂,每个人都如此。
还有他们行走的动作,都有一种很自然的微微的躬身,那像是在表示他们的谦卑和恭敬。
没有多年生活在这里,是会一眼就被发现不同的。
而他换装出现在人前,能出现在佛城的外城人又会是什么人?
很自然的,会被他们当做是大秦的人。
因为没人会想到一个除了大秦之外的外城人能来到这里。
于是,言行只能隐蔽着自己去找,在他想来,流金消玉苑应该不难找。
佛城没有贫富之分,各家各户的房屋看起来都差不多,这里应该也没有多少供人消遣或者吃喝玩乐的地方,确切的是,佛城的百姓比之各城百姓而言,都是穷苦的。
而流金消玉苑坐落的地方,一般都是稍微偏僻,半隐非隐之地。
原本言行判断应该是在落霞山下,可他不曾想落霞山下竟是佛城人群最聚集的地方。
言行纳闷了。
难道不在这?那又会在哪?
边隐藏,边思索,边寻找。
走着走着,来到了落霞山下通往山上的石阶之处。
抬眼看去,山上有蜿蜒的庙宇,庙宇中有灯火透出。
最低的在百级石阶之处,被一片密林遮挡透出若隐若现的灯火,这片灯火似乎格外的明亮,也是落霞寺的一处庙宇吗?
不如先去落霞寺?
言行心中一阵权衡,最终还是决定先找到流金消玉苑。
一来,与贾家已成盟友又多得相助,于情于理都该先拜会。
二来,今日见佛零与了因一战,摸不清事出何因,究竟是某种变故或是常态,需要先问一问。
主意已定,但言行仍踏上了上山的石阶。
并非先拜会落霞寺,而是准备登高远眺。
他知道,流金消玉苑必定是佛城内最大的产业,只要站在高处环视,看到最通明的灯火,那应该就是流金消玉苑的所在。
这个时间,正是流金消玉苑迎客的高峰,也是远望之下找到它的最好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