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献计 (第2/2页)
秦不庸道:“你还是没说该怎么分离。”
李治平道:“下臣刚才已说了,出于天雷宫内部的安稳考虑,天雷宫不可强行介入各城道门与当权分离之事。所以,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让他们自愿分离。”
秦世厉和秦不庸面面相觑,如果有人让天雷宫和大秦分离,只作为无关世俗的道门存在,天雷宫会愿意吗?直可谓天方夜谭。
以己度人,天雷宫不愿意,各城道门又如何会愿意?
秦世厉和秦不庸不禁笑了出来。
李治平却不以为意,道:“世子和尊者认为不可能?”
秦世厉摇头失笑道:“他们若愿意,又怎会等到今日?”
李治平道:“那是因为过去没有时机提出来过,而昨夜之事正是一个机会。”
绕了一大圈,又说姬姓王权,又说黄龙观与黄城,又说道门与当权分离,让秦世厉和秦不庸险些忘了李治平说起此事的起因正是借昨夜之事。
秦世厉和秦不庸收起了笑脸,对刚才的失笑他们还感到了一丝自惭形秽,正说如此大事,他们怎可失态,于是,又端正了形容,听李治平继续说下去。
李治平道:“任何事的改变都是需要契机的,遑论如此大事。遥想当年,世人也不信能从世代久居的中原之地迁出外八城来,若无道门牵头,此事也断不能成。但那时,谁又能想到金行、火行、木行会甘愿迁出宗门久立的三座圣山?唯有我李家先祖断定此事可行,并一手触成。”
这件事,秦世厉和秦不庸倒是很清楚,也是因这天大的功劳,李氏一门得以世袭大秦首相之位。
李治平今日所说的事若是能成,其功劳也不下于他的那位先祖。
两件都是事前看来完全不可能的事,前一件成了,后一件难道就不可能吗?何况献计的是出自同一血脉的人。
秦世厉蠢蠢欲动,道:“李首辅请赐教。”
李治平好似惊慌地躬身抱拳道:“下臣不敢。下臣只是想,昨夜那火行的人已经到了黄龙山,想必他不可能一出言城就直奔天雷宫眼皮下的黄龙山,出城已是图谋不轨,既有不轨企图,那么,黄龙山就该是他的最后一站。下臣料想,他已私下去过了多城,那么,只要找到了他去过各城的证据,道门私通的罪名就坐实了。道界私通,株连百姓,各城早已心下明了,如此一来,是他们有罪在先,依秦典法令,天雷宫有权处置道门和一城百姓,此可谓名正言顺,非是无端,各城各道门都无从抵赖。”
秦世厉和秦不庸点了点头。
李治平继续道:“法令的存在是为了维持稳定,而非杀戮,杀戮不是目的,也是手段,都是为了震慑而维持稳定。若能得到更好的回报,这个处置权也可作为交易。道界私通意图谋反是第一大罪状,要杀要株连多少人都是由天雷宫说了算的,道门该问罪的自然都是一门举足轻重的人物,城主亦可逼退,百姓更不知可以株连多少。世子和尊者试想,若把这个处置权搁置,换道门与当权分离,他们是愿意还是不愿意?”
秦世厉和秦不庸陷入了深思。
久久之后。
秦不庸道:“他们难道不会借机反了吗?”
李治平道:“一城反又何用,有几城没有过反意,可谁也不敢反,就是因为各城都被隔断了,信息不通,现在同样如此,只需各个交涉,逐一进行。只要有一城点了头,剩下的就好办了。”
秦世厉道:“如何就好办了?”
李治平道:“王权一统,要有名要有实,就要看民心所向。现如今,各城百姓生计参差不齐,百姓很简单,谁让他们过得好,谁能保证他们的安危,民心就向谁。曾经各城与天雷宫敌对,各城的监察司与执禁团也多有行为不检之处,但是,只要有一城同意道门与当权分离,那么,当权就是我大秦接管,便可裁撤了各城原本的各司府人员。这样一来,原本百姓缴纳给当权的赋税虽说是一份,实则是两份,一份给了当权,一份给了大秦,大秦接管之后就是真正的一份,那时就可在赋税上做一些减免而不会减少我大秦所收。同时,加强约束大秦公职人员与所派驻的天雷宫门下,严令他们不可再与各城百姓发生争端,再适当的放宽些禁令。如此不出数年,百姓对大秦和天雷宫的往日印象必将天翻地覆。而各城通商不禁,只要别的城的商贾到这一城一看,气象截然不同,这新气象也自然会流传到别的城百姓耳里,向大秦的心也会滋生,陆续接管也就水到渠成了。”
秦世厉和秦不庸慢慢理清了李治平的思路,深感可行。
秦世厉哈哈大笑,道:“李首相说破煞象破了,则世间气象转盛,如今听李首辅这一席话,还当真是一派新气象要来了,哈哈哈...”
李治平道:“容下臣直言,此事非短期内能见成效,当年迁外八城之事也费时多年。如今要改气象,此举难行之处亦不下当年。下臣只是把进程说了,可其中每一个进程要耗时多久都未可知。”
这话是告诉秦世厉不要急功近利,也是让秦不庸安心,因为时间越长就越有秦雷的参与之机,不至于夺秦雷之功绩,也不会让秦雷猜忌,秦不庸是深怕秦世厉趁秦雷闭关未出之前完成这一举。
而秦世厉也知只要秦雷在位,这件事就算是他授意李治平完成的,功绩也是秦雷的,旁人只会说一句秦雷教子有方。他可以先缓慢进行,但最终完成,他要把控在自己手上。
所以,秦世厉毫不在意地道:“不急,不急,你也说了,处置权可以暂先搁置。本宫看,此事,你先探个眉目。”
李治平这时又犹豫道:“下臣...”
秦世厉疑惑了一下,很快知道了李治平的难言之处,道:“李首相若有阻拦,你就说是受命于本宫。”
李治平犹豫再三,还是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