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东周图腾——鸑鷟 (第2/2页)
“别读了、别读了,”谭菁伸手把二人中间的书推倒,掷声道:“现在读再多书都没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想要光靠读书而溢出文气怕是要读万卷。”
“不若这般吧,你跟着我念启蒙的歌,若是你以往的积累够,那便能将过往的积累转化为浩然气。”
“启蒙的歌,是正气歌吗?”陆行捻着眉心,牢牢握着一本书,道:“我在龙虎山时,常有一位大儒来问道。那时候,他说我积累不少,问我有没有兴趣念一念正气歌,可以激发出体内的文气。”
谭菁美眸微颤,似是有些意外,追问道:“之后呢,陆行念了没?”
“念了。”
陆行微微一笑,似乎想到了颇为有趣的事情,道:“念了,但是没用。那位大儒当时的眼神很是错愕,他站着观察了我好久,才说我身上承载的文气不亚于一座小山,嘱咐我不要把这事往外说。”
“他还说了一句话,我甚至为此期待了许久——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或许能成为书上那般人。”
“所以……你就天天惦记黄金屋和颜如玉是不。”提到“颜如玉”三字时,谭菁的语气微重。
“是呢,菁儿知道不,龙虎山上也有一位与你这般聪颖可爱的女孩。她比你小一点,心思却是与你一样多。”陆行坦然道,提起龙虎山他便不由得想起宋倾然,心头的牵挂从未少过。
谭菁翻动纸张的手微顿,眼帘稍稍低了,她开口,声音微颤道:“那这位比我稍小的姑娘,是不是……生的比我好看?”
“呜……”谭菁忽的上前,玉手按住陆行的嘴,没让他说出声。她把一本书扔到陆行脸上,急促道:“看书,还得出去呢。别总聊些有的没的。”
二人的话少了很多,石屋内除了烛啊火燃烧的声响,便只有纸张的翻页声。
“菁儿,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地方?”陆行边翻书边道。
谭菁抬眉,随手取了捆竹简,道:“你是说有些典籍很古老吗,文道遗迹大抵如此,说不得是以为大儒的藏书。”
“可是,你没发现书籍之间的断代有些久吗?”陆行拿着一捆竹简,道:“很像春秋的书,没怎么记载思想,多是祭祀农耕的事。”
“咦……”谭菁眨眨眼,捧着一捆竹简,道:“这游记竟然记载秦成公时的西戎,秦为骑输,勤修战车,再败。”
陆行点头,将书籍和竹简分别推到两边,各翻出其中的内容,道:“一份是春秋时期的,所记多为天时地势,另一份有大唐遗风,有万国夷风。两种截然不同的书籍为何会出现在同一处文道遗迹?”
谭菁目光闪烁,似在仔细思考这个问题,良久才道:“我曾听夫子说过一种现象,有些大儒在选择葬身之地时,会选择一些古老的儒家遗迹。”
“照你这般说,此处遗迹是唐朝往后的大儒和春秋的那人共同塑造的。”陆行紧着眉头,猜测道。
“那……”二人的眼中同时闪过一道慧光,他们相视一眼,异口同声道:“此处石室便是两位大儒所留!我们离开石室的途径不止一个!”
“快找找,若真如我们所言,这石屋定是相当重要的地方。”陆行连忙爬起身子,靠着墙摸索,看看有什么凸起或凹槽处,说不得藏着什么机关。
谭菁愣在原地,目光注视着跳跃的火焰,忽地惊呼:“陆行,先秦的时候,道争不显,孔子尚未降世! ”
陆行扶墙快步行走,语速加快:“那便不是大儒,是春秋大能。还记得我与你说沙中老人写的先秦小篆吗?”
“那位老者极有可能就是那位春秋大能,而此处遗迹可能是由他的陵墓改建而来。”
围着石室转了一圈,陆行停下了步伐,冷静道:“若是如我们所想,那我剑气应当能斩开石室,可文道遗迹的主人却觉得此处能困住我。”
“那就只有一个可能,此处是两股规则的交汇处,单凭我的剑意极难突破。”
谭菁眸子一亮,带着油灯走到陆行身边,火光照清了二人的脸庞,道:“石室是规则的交汇处,那石室之外便是最后的宫殿了,也就是文道考核的最终站。”
“陆行,你快看头顶,有一幅壁画!”谭菁将右手中的油灯举高,顶上的石墙积满灰尘,隐隐能瞧见凹陷的沟壑。
“去,”谭菁左手写了一个“净”字,“净”飘到石墙顶部,如一团泡沫般炸开,扫干净灰尘。
陆行目光随着飘摇的火焰,定睛看去:
倒勾的鸟嘴,鳞羽密布,凤尾分为两节,利爪为三。
这是一种图腾,形似玄鸟和凤凰。
陆行曾在一本古籍上见过,名——鸑鷟。
“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谭菁直勾勾的看着壁画,郑重道。
陆行微微眯眼,心念:如此说,沙中老人和周王室有大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