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弘光议和 (第2/2页)
陈洪范,万历四十六年(1618)武举。天启初年(1621),授高台游击,历任红水河参将、陕西行都司掌印。因事获罪被降职为庆云参将,历任开原参将,因为胆小怕事被罢免。陈洪范很会钻营,很快又当上了居庸关总兵。
崇祯十一年(1638),陈洪范结交宦官得到重新任用,投身到熊文灿麾下,同左良玉一起大败张献忠于郧西。
天启中,张献忠是总兵王威的部将,因参加兵变犯法当斩,身为延绥参将的陈洪范观其状貌奇异,为之求情于总兵王威,张献忠被重打一百军棍除名。
张献忠很感念陈洪范的恩情,专门在军中刻陈洪范像,称之父母。至是,屡败,知道对面是陈洪范,大喜,就带着金银珠宝前去联系陈洪范,由他牵线搭桥“就抚”,以图东山再起。张献忠很快又再次叛乱,陈洪范因此被降职,转任左都督。
甲申之变后,黄得功相约勤王,被陈洪范拒绝。福王在南京即位,陈洪范得到马士英推荐,任提督沿海五镇水师。
陈洪范自告奋勇,奏请北使,加太子太傅,命来京陛见。左懋第、马绍愉、陈洪范组成了北使团。
九月二十一日,使团由南京出发,携带“大明皇帝致书北国可汗”的御书、赐“蓟国公”吴三桂等人的诰敕,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一万匹;“前往北京谒陵,祭告先帝;通谢清王,并酬谢剿寇文武劳勋”。
弘光朝廷派陈洪范为北使重臣,本意是考虑到他久历戎行,同吴三桂等人有交情,便于联络,却没有料到陈洪范的主动请行包藏祸心。清廷派出已降清的明朝参将唐虞时之子唐起龙(陈洪范的女婿)勾连陈洪范。很快陈洪范就成了弘光北使团中的清方奸细。
使团出发时,左懋第感到朝廷赋予他的任务不明确,左懋第上书阐明自己是北行收复山东,而不是向清朝乞和。
然而,史可法、马士英等朝廷重臣联虏心切,听不进他的意见。说只要可以联合清国歼灭起义军,把山东等地让给清国也无妨。在皇帝一再要求下,左懋第违心地踏上了北行之路,在前途渺茫之中,他所能做的只是不屈于清廷,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而已。
十月初五日,使团到张家湾,清廷差礼部官又奇库来迎。十二日,使团捧弘光御书从正阳门入城,清方安置于鸿胪寺居住,严加防范。
十三日,清礼部官来鸿胪寺问:“你们来我朝何事?”
使臣答道:“我朝新天子想向贵国借兵破贼,你们为我朝先帝发丧,特来致谢。”清朝官员说:“有国书可以直接交给我。”
弘光使臣告以“御书”应面递清廷最高统治者,不能交礼部。清官说:“凡是进贡文书,都是先递到礼部之后转到皇上。”使臣声称自己所带的乃“天朝国书”,不是进贡文书,双方坚持不下。
次日,清内院学士刚林等来到鸿胪寺,指责江南擅自立皇帝,不承认弘光朝廷的合法性。南明使臣争辩说南京所立乃神宗嫡孙,按照伦序应立。争论不休,刚林说:“无需多说,我大清已发大兵南。”左懋第回敬以“我们江南尚大,兵马甚多,不要小觑了”,不欢而散。
师团北上,清方态度强硬,毫无和谈之意,倒是把所带金银绸缎全部留下,派员领兵三百名押送使团南返。
十一月初一日行至天津,陈洪范“于途次具密启请留同行左懋第、马绍愉,自愿率兵归顺,并招徕南中诸将”。多尔衮得报大喜,立即派人带兵四五十骑于初四日在沧州南十里处将左、马二人拘回北京,面谕陈洪范“加意筹画,成功之日,以世爵酎之”。只释放陈洪范南返,就这样,陈洪范成为南明朝廷内部最大的内奸。
左懋第被拘禁于北京,清廷曾多次劝降。左懋第坚贞不屈。
弘光朝廷的使团滞留京师被满清所辱的时候,顾绛终于在十一月三日得到了朱慈煃的召见。
顾绛负弘光之命出使吉藩,于十月十一日已抵达长沙。
此时朱慈煃已携朱媺娖乘“洞庭湖舰队”的三级战舰前往武昌,大内总管邓忠将顾绛在吉王府前院安顿下来,让其耐心等待朱慈煃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