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几个故事 (第2/2页)
等到众人都走之后,商贾又带着他马车上的剩余的一千支毛笔在秦国寻找商机。这样的商贾不止一个,在各国各地都有。
商贾们得到了金钱,王孙得到了名声,民众们得到了“灵气”和“福寿”,三者都有利,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不是的,对一些小孩来说,他们有了“榜样”。
那个摆摊的闲民回去后,看着等在门口的儿子在向他要糖,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反手就是一巴掌。
“你看看人家王孙,三句话就让君上送了三千金!你就只会找我要糖豆!”
“你看看人家王孙,那么孝顺看见母亲受伤还能做出毛笔,你能干什么,不来捣乱就算不错了。”
“你看看人家王孙,才几岁啊就这么聪明,不像你只会和村口的那几个混小子一起玩泥巴。”
而在洛邑,重新改进过的毛笔大规模的投入了生产,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当王孙昱听到这两个故事的时候顿时失去笑容,难怪毛笔的销量那么好,原来是身边出现了内鬼。
普通的商贾不可能知道王孙的故事,虽然有一些是编的,比如说秦伯,昱就没见过;毛笔的故事也是假的,不过昱在能说话之后确实展露过数的才能。
那时的他提出了用阿拉伯数字记数,虽然被他的大父称作奇技淫巧,可发现了数字的神奇和利于计数记录之后,他称这个东西叫做“王数”。
那个时候开始,姬郑和一些大小官员都在不断的询问数的问题和里面的思想以及能够关联的事情。
昱并不是一个善于辩论和讲解的人,至于数字的用法和释义也是那些官员填填补补才得以完善。
从那时起,昱开始对于他所拥有的知识和见解有了一个深度的思考。
昱并不是一个靠后世的那些名言和学问来向世人炫耀来取悦自己的人,他知道有些东西并不适合出现在这个时代,也并不能出现在这个时代。
他能搬走李杜的诗篇,可是他没有李白的才情和杜甫的家国情怀,东周的人也不会理解这些诗句中蕴涵的力量。
他能搬走横渠四句和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出生的圣人名作,可是那四句在他搬走之后就只是空谈的四句,那些着作会不会因为他的乱来而导致一种学问的衰败或者摒弃,况且他只是知道一些名言句子,对内容的理解和塑造怎么能比得上作者本人?
他不敢用,真的不敢。
至于那些发明,昱不了解工业,也不明白化学,能做出个样子都已经不错,连毛笔都要改进五六次才能成功,更不用说最近正在试验的纸张了。
在不知道原理和方法的情况下一切都是空谈。
“我真的没想到您竟然会用故事来愚弄庶民。”
他眼前这个每天记录他生活大小事,看着人畜无害的夫子——阅,就是这个故事的编造者。他自己站了出来,在昱都没来得及确定是谁的情况下。他承认了自己的过错,甚至言明,有些商贾就是在他的安排下到处传播这个故事。
制笔献母是阅所想,而“称象”则是小时候他的戏言,没想到给阅记录下随着这个故事一起传播了出去。
“您为何要编造出这个充满谎言的故事呢?您真的是为了我好吗?”
“王孙,天子已经和晋侯达成了协议,在您十岁时,您和晋黑臀将作为质子交换。您需要名,您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名义来继承王室的天子,这是您躲不掉的。”
昱默默的握紧了拳头,为什么他所信任的夫子会利用这种手段来逼迫他?
“您不用怀疑,我知道您生性早熟,太子和王子妃都说过不能将这个事情告诉您,可是我知道您承受得起,将来的晋侯也会利用您、扶持您。如果您没有名义,那天下人就都知道是晋侯让您当了天子,您名不正则言不顺,到时候只能听命于晋,那时的王室,就像倒下的高楼一样没有人能够将它扶起了。”
昱默默地低下了头,他真的不想担下这个王室的重担,可是...
“天下很少人能够为庶民思考,有人只是为了求名,有人只是为了求器;而在您身上,我看到了只有君子的纯粹。纯粹的君子是担任不了天下的共主的,可是您可以。”
“您有为民建造一个盛世的想法,为什么不自己试一下呢?”
“晋侯只能想到利用您,那您为何不借助他的力量,反过来利用他呢?”
“晋国人能称赞您的生来的圣贤,那您生后的圣贤我为什么不能称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