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魏王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s.cc,最快更新这个魏延不一样!
第149章 魏王
既然回都回来了,魏延也不好在家中多待,开始回到州牧府履职处理积攒下来的政务。
不过和以前不同的是,现在的魏延不管工作到多晚,他都会不辞辛劳的回到城东的家中,而不是在州牧府将就一晚。
也不为了什么,单单为了完成泰山大人的指标而已,和甄宓有关系么,完全没关系啊。
╰(*′︶`*)╯
……
三月初一
刘备同意颁布招贤令,此令面向整个大汉,刘备在招贤令中明确表示,只要自认为有才能者就可到就近的府衙中自荐,经过府衙初步筛选后,可入成都统一考核分配。
为了吸引人才,刘备将蜀郡太守、长沙太守、益州刺史、荆州刺史等官位摆在明面上,刘备要向天下人传递一个信号,只要投靠我刘备,高官厚禄任你取之。
不过此招贤令和以往的有所区别,除了招募治理地方的士子,征战沙场的武将外,对各类工匠、经义大家、夫子等其他职业同样发出邀请。
特别是工匠,一不问出身,二不问来路,只要有一技之长均可向府衙自荐,只要能通过验证均可前往成都考核,一旦考核通过了,能立刻授予官职光宗耀祖。
很明显,把工匠的地位提升到这种高度,是魏延、法正二人在背后推动,不过刘备也并无异议,毕竟有堆肥厂、军械所、造纸坊、石灰厂的珠玉在前,工匠能带来的收益他心知肚明。
既然大规模征招工匠,那对工匠的管理工作必须正轨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复兴汉室的大业添砖加瓦,于是刘备便启用了匠作监,并以魏延为匠作监监事,宋星为匠作监右监丞,负责匠作坊;蒲元为匠作监左监丞,负责军械所。
匠作坊除了冶炼钢铁外,主要负责非军事器械的打造与研发,比如曲辕犁等农用工具,水车等水利设施,铁锅等日常所需,因此匠作坊的工匠多为石匠、木匠、裁缝等倾向于生活类的。
军械所,主要负责军事器械的打造与研发,例如甲胄、兵戈、强弩、攻城器械等等,因此工匠大多为铁匠、木匠、皮匠等倾向于军事类的。
不过军械所起步较晚,钢铁冶炼的技术储备不足,尽管有大匠蒲元在侧也无济于事,短时间内是无法单独大规模冶炼钢铁的,只能依赖匠作坊供应,不过有魏延从中调配,目前问题不大。
招贤令的效果如何,短时间内无法验证,不过从成都周边百姓的反应来看,估计效果还不错,因为在短短三天的时间内,就有超过五百人来府衙碰运气,没办法,百姓们对做官太执着了。
……
州牧府
魏延揉了揉胀痛脑袋,他突然有点后悔发布招贤令了,因为这几天成都周围所谓的高才、猛将、大匠云集于府衙,让魏延一度以为益州藏龙卧虎。
可当自己去接见他们,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时,这些人瞬间就露馅了,要么支支吾吾,要么一问三不知,仅凭那点才学当一县府小吏、军中小校就已经是极限了,和他心中所想相差甚远。
这一刻,魏延怀念起曾经无比讨厌的试卷,若有那玩意儿在,不管要哪种人才都能筛选出来,哪像现在一样,完全是在屎里掏金。
可惜,虽然造纸技术是突飞猛进,但印刷环节却进展缓慢,目前活字印刷已处于停滞状态,工匠们退而求其次,正在使用雕版印刷术印刷《蜀律》,吏治改革不能再拖了。
“来人,去请幼宰先生。”
看着案几上一沓的名单,魏延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打算把这事扔给蜀郡太守董和去处理,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诺”
不一会儿
一身型修长,面容肃穆,步伐铿锵有力的老者走了进来,此人正是前益州郡太守,前南中掌军中郎将,现任蜀郡太守董和,对了,他还有个儿子叫董允,目前在刘备帐下任参军一职。
“下官见过别驾,不知别驾寻老朽所谓何事?”
董和不卑不亢的说到
“幼宰先生唤我文长即可,何必显得如此生份,莫非幼宰先生心中还有气不成?。”
魏延站起身来说道,言语中的愧色是个人都听得出来,更何况宦海沉浮多年的董和。
“别……,文长,区区一抚镇使罢了,老朽又怎会生气,不过我等处于府衙之中,理应公私分明,以官职相称。”
董和先是摇摇头,而后又解释了一下原因,不过看着魏延认真的神色,最后无奈的笑了笑坐在魏延对面。
魏延如此敬重董和,是和董和的为人分不开的。
在刘璋时期,因为蜀中物产丰富,蜀锦、井盐等物畅销大汉,致使益州风气盛行奢侈,士族、商人穿戴如王侯般,饮食玉液琼浆,每逢婚娶丧葬,几乎要倾尽家财来操办,和食不果腹的百姓相比,差距宛若云泥之别。
在董和为成都县令后,因他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严厉打击违反礼制者,让蜀中浮躁的风气为之一肃。
董和也主张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穿粗衣,食粗茶淡饭以自身的行为来为众人做出表率。
董和的行为让蜀中之人无不敬佩,遂以董和为道德榜样,致使蜀中奢靡、浮躁的风气为之一空,百姓、官吏皆称赞董和。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董和的廉洁之举惹恼了一些豪强,他们相互勾连,并上书怂恿刘璋将其调离成都,耳根子软的刘璋经不起蛊惑,随后将董和调往益州郡担任太守。
董和在为益州郡太守时,他依旧与过去一样打击治下不法,并主张节俭,以诚心相待南中蛮族,因此深受南中蛮族的信任与爱戴,在主政益州郡期间,为祸郡县十余年的蛮族竟秋毫无所犯,真是不可思议。
直到刘备入主益州,魏延在治蜀期间巡查地方时,听坊间谈起董和的事迹,遂心生仰慕之情并将其调回成都,在州牧府担任要职协助魏延治蜀。
后来汉中之战暴发,因后勤补给需要伊籍,他不久后就卸任蜀郡太守,刘备考虑到董和曾担任过成都县令,又在蜀中颇有威望,遂迁其为蜀郡太守。
正因为这些,行事、为人颇为相似的董和、魏延二人,一来二去就成了忘年交,相互引为知己,时常一起讨论《蜀律》在实际应用中不足,也提出过很多具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幼宰先生勿怪就好。”
按照法正的意思,南中抚镇使应该是董和的,毕竟他在益州郡为官多年,熟悉南中风土人情,又在南蛮中颇有声望,若让董和去梳理南中民政无疑会事半功倍。
不过此议被魏延给否决了,因为南中监察使已经确定是李严,若再让董和出任抚镇使,南中权柄基本落入益州派手中,费劲心机开发南中却啥都得不到,那魏延图什么啊。
事后,魏延也向董和解释过原因,说他年事已高,南中之地多瘴气,久待恐对身体不利,而且蜀中离不来你,益州未来还有更重要岗位需要你。
对此董和毫不在在意,不过成都还是有风言风语传出来,让魏延有些担心董和有小情绪,现在看来是他多虑了。
言归正传
“幼宰先生,由于招贤令发布太过仓促,涉及范围太广,在人才甄别上存在较大的疏漏,致使很多官吏不敢妄下定论,一股脑的全部送来成都,导致参加考核的人良莠不齐。
为减轻州牧府的负担,也为更好的甄别出良才美玉,我打算让各地府衙对报名者提出考核,不知幼宰先生以为如何。”
魏延承认是他的问题,因为招贤令上没有明确的范围,让很多地官吏拿不准,本着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原则,就把人全送来成都让他们自行甄别,这无疑加大了州牧府的工作量,让很多其他事务被搁置
“的确该如此”
董和立刻点头附和到,看来他在也是深受其害啊。
“不知幼宰先生有何高见,还请不吝赐教,这几天公务繁忙,在下没有丝毫头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