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读小说网www.99duxs.cc

字:
关灯 护眼
九九读小说网 > 这个魏延不一样 > 第一百五十八章 治羌策 陌刀营

第一百五十八章 治羌策 陌刀营 (第1/2页)

九九读小说网 www.99duxs.cc,最快更新这个魏延不一样!

第159章 治羌策 陌刀营

在武都的军议很简略,没有对前线部署做出任何调整,因为现在正值北方隆冬时节,天寒地冻,寒风凛冽,从南方而来的军士哪见过这阵仗啊,一个个缩在军帐里动都不敢动。

因此,在棉衣没有大规模应用的情况下,冒然在冬季开启战端恐怕会自食其果,但估计也快了,棉线已经纺织成功,棉花也完成大规模种植,最晚明年冬第一批棉花就能派上用场。

今年的天气应该是最冷的,因为连秦岭南线的西汉水都有大规模结冰现象,让汉军体验了一回曹军的困扰,特别还有玄甲军这种不事生产的大军。

为减轻后勤压力,魏延将玄甲军分成三部,左军由马谡率领,领兵万人屯驻沓中训练;中军由魏延率领,领兵万人在武都驻训;右军由法正率领,屯驻下辩训练。

至于原因和曹操一样,在过去的两年里,季汉持续向沓中、武都、下辩等地运粮,并建有数量可观的粮仓,供应十多万大军问题不大。

当然,西汉水突然结冰也不全是坏事,一来,可让汉军对北方气候条件有清晰的认知,为不久后的陇西会战做好心理准备;二来,也能考验汉军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后勤保障能力。

……

武都,玄甲军中军大营

凌冽的寒风中,营中校场呼喝声却不断,走近一看,只见五百余名军士兵戈甲胄齐全,操着特制的斩马剑在校尉的带领下训练。

对了,车骑将军称此刀为陌刀,明明是斩马剑,为什么叫陌刀呢。

校场周围,无数的玄甲军士一脸羡慕的望着场中,一个个恨不得自己能取而代之,不过也只是想想罢了,毕竟自己有几斤几两他们心里一清二楚,身负近二百斤的战斗全重作战,他们想都不敢想。

陌刀军,不用想也知道是魏延创立的,没办法,香积寺之战的名头太响了,而在此战大放异彩的陌刀军更是为人传颂千年,魏延他又怎能不心生向往。

然而组建陌刀军的困难,远比魏延想象的还要大得多,最大的问题便是如何锻造出合适的陌刀,以及找到能操持陌刀的军士,也正是这两个问题,才让魏延组建陌刀军的想法被搁置,直到前些时候才组建完成。

陌刀问题,在去年宋星烧制出焦煤,然后使用灌钢法炼出上好的钢铁后,根据魏延提出的要求在斩马剑的基础上改良生产的,总计生产了五百余柄。

陌刀,长刀的一种,由步兵所持,刀重三十余斤,长七尺余,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余,此刀两面开刃,加上刀刃经过淬火变得锋利无比,人马挡之俱碎也能实现。

至于人员问题,在魏延拿下武都、陇西二郡后被彻底解决,不仅如此,因实施安抚政策的原因,大量的羌人、汉人踊跃参军,改变了军中多南方人,少北方人的组成结构。

不是魏延不喜欢南人,而是在这个时代,也许是因为气候、饮食习惯、基因传承等原因,南人普遍比较瘦小,在南方作战还好,毕竟多丘陵而少平原,身材瘦小灵活的他们,在丛林、山地作战比北方人更具有优势。

但在北方战场就不一样了,北方多平原,很多战役都需要正面对垒,瘦小的南方人在面对身材高大的北方人时,先天上就处于劣势。

因此,在玄甲军中七成都是北方汉人或胡人,没办法,谁叫他们身材高大,气力绵长呢,也只有这等军士才能负百余斤,乃至两百斤作战。

而在剩下的三成南方人中,又有一半以上由各部蛮族组成,所以严格的讲,玄甲军只有三千左右的南方汉人,是不是觉得这数字很熟悉,没错,这就是魏延的亲卫营。

至于更加精锐的陌刀营,除了校尉王平这个南方人外,余者皆北人。

当然了,在陆战上他们的确不如北方人,但在舟楫一道上,他们则是完全碾压对方,就比如关羽的两万水军,除了部分将校以外余者皆南人。

从南方人、北方人身体素质的差异对此,我们就可知道北伐为什么如此艰难,南人孱弱,并不是指抵抗意志,而是天生娇小的身体素质。

正因如此,魏延才会在凉州采取以安抚为主,剿灭为辅的民族政策,刚好与南中高压政策相反,除了上述原因以外,羌人离曹操太近也是原因之一。

万一季汉做得太过份了,羌人反抗怎么办,投向曹操怎么办,何况季汉还要在陇西大开互市,为复兴汉室大业汲取养份,所以理应因地制宜,一味的使用高压政策实为不妥。

所以季汉对羌人、凉州汉人许诺,只要愿意归顺大汉的,可以重新为他们登记造册,不管你以前是什么身份,只要加入我们,你就是一名光荣的大汉子民。

同时,为了让你们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忍痛拿出大汉龙兴之地——汉中平原,用来给伱们安身立命,一旦错过了这次机会,以后可就不行了。

面对季汉赤裸裸的诱惑,别说挣扎在黑山白水的羌人了,就连关中平原的汉人百姓都心动了,刘备可是出了名的仁义,魏延可是出了名的袒护百姓,荆州可是出了名的富庶。

很明显,没人能挡住肥沃的汉中平原的诱惑,曹操不行,汉人百姓们不行,诸羌更不行。

治羌策施行的第一年,投靠季汉的并羌人不多,主要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反倒是逃离关中地区投靠季汉的汉人挺多的,毕竟他们活的太辛苦了,战乱不断,天气寒冷,粮食减产,让好多人都熬不过每年的冬天。

对于第一批投靠的人,魏延抱有极大的好感,上千羌人打散迁往成都、江州、长沙等地,几千汉人百姓则全部迁往长沙,同时,希望他们写信回家报平安,告诉亲朋好友,最近过得怎么样之类的。

老话说得好:凡事最怕比较

果然,第二年就有大量羌人来投,除了零散的个人,以家庭为单位的五六人,还有几十人、上百人的小部落来投,甚至出现过规模上千人的中等羌人部落来投。

至于原因,在零下二十几度的恶劣天气下,身披几件七零八碎的毛皮,饿着肚子生活一段时间,就懂他们为何这样做了。

羌人大规模来投,让法正很是担忧,曾经也提出过质疑,羌人既无信也无义,若和汉人杂居,长久之下汉人必会沾染恶习,再加上双方生活习性、风俗文化、价值观不同,及其容易产生冲突,致使地方不稳,隔三差五发生动乱,譬如今天的凉州。

凉州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几十乃至上百年,凉州十郡基本每一年都要发生几场,或者几十场叛乱,每隔几年就来一场大的,特别是黄巾之乱后的凉州之乱,毫不夸张的说,凉州之战是导致东汉帝国崩塌的罪魁祸首。

看到这里,各位是不是感觉很眼熟,没错,大汉与大唐,凉州之乱和安史之乱,他们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安史之乱,究其根本不过是盛唐时期两个利益集团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诉求,而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冲突,而冲突双方就是关中集团,河北集团。

先不谈政治问题,毕竟这事说起来太麻烦了,只需要知道关中集团把握大唐权利,持续对河北地区进行压榨、掠夺,不管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皆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安禄山死了安庆绪上,安庆绪死了史思明上,一场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让盛极一时的大唐帝国,从此向无尽深渊滑落。

但这里要说的,是河北胡化问题。

自汉末三国以来,特别是晋朝时期,匈奴、鲜卑,以及其他胡人在河北地区作战,长时间的征战让胡人身心俱疲,随即在河北定居下来,让河北地区胡人气息浓厚。

大唐建立以来,贞观年间李世民灭东突厥后,将大量突厥人安置在河北;在开元年间又有契丹、粟特等被安置在河北,数百年间不断迁移胡人至河北,让河北成为胡汉杂居之地。

这里要注意的是,迁移至河北定局的胡人,不是以个人、家庭为单位,而是以部族为单位,这就意味着他们有着严密的社会结构,有大唐授予的土地,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更有成建制的军队。

也是因为河北胡化问题,大唐在河北节度使的人选上,才会选择有胡人血统的安禄山,再加上关中集团的压制,最后产生了使大唐衰亡的安史之乱。

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