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士族处理办法 (第2/2页)
所以本次南阳起义,将是解决麻烦的最好时机,所以最迎接南阳士族的必定是屠刀,相信南阳邓氏不会看不明白的。
“届时只需我等遣一能言善辩之士入新野向邓氏陈明厉害,再加上伯苗(邓芝)在我国效命,以他们的智慧应该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过像邓氏这种向汉之士,纵观整个天下恐怕都不多了,所以我等不能让他们受委屈,为弥补邓氏迁离南阳而造成的损失,主公可在某些方面给予一定的补偿,这样既能彰显主公之仁德,又能让天下向汉之士皆入主公彀中。”
什么故土难离,什么祖宗之地不可弃,不就是利益原因嘛,说句不好听的,只要钱给够,就没有拆不了的房子。
“文长此言有理,稍后孤会修书一封,让国山同曹仁在协商完交换事宜后去一趟宛城,寻找邓氏族长邓举劝说他来此处定居。
不过在补偿上,不知文长有什么建议呢。”
能让邓氏加入季汉,刘备自然是举手欢迎,试问这种失去依靠的士族哪个主公不爱,毕竟他们的兴衰是与自己连在一起的,再加上邓氏特殊的政治地位,他们的到来无疑是为刘禅找了个坚实的臂膀。
本着一事不烦二主的心思,刘备示意魏延继续,若补偿条件合适的话直接同意,不合适的话再商量商量。
“邓氏虽然没落了,但其家族传承完整,拥有完整的教育体系,邓氏子弟虽无济世之才,但为一县主官,或太守、州牧的佐官还是绰绰有余的。
在人才征用方面,可先聘用邓氏德行高尚之人,入童学、少学等学府为我荆州学子启蒙,传授治国安邦的道理。
至于其他邓氏子弟,主公可先暂且不予任用,毕竟曹丕推出九品中正制,若我等不在选官制度上进行改革,恐怕会让曹丕后来居上。
所以,吏治改革势在必行。
不过主公不要担心,在选官制度上臣早有腹稿,稍后会为您和孝直解答的。”
首先是政治上的补偿,虽然没能进入朝中参政,但教育体系也不可小觑,更何况在教育问题上魏延还会做出重大改革,这事留在以后再说。
“邓氏传承已久,虽然在百余年前逢遭大难,致使家中子弟已经十不存一,但百年时光荏苒,其家中家眷、亲族、部曲、奴仆等有上千人,再加上蒙受邓氏恩德的百姓也会相随,对失去经济来源的邓氏来讲,这无疑是重大的经济负担。
淮南王刘安曾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季汉的每一分钱,都有每一分钱的用处,不可能使用国家财政来供养他们,就连主公不也是使用自己的内库么,所以为邓氏找到能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重要。
主公,臣手中尚有三策,倘若有不足之处,还请主公、孝直不吝赐教。”
魏延略微停顿了一下,他对邓氏的安排,可不仅仅是解决生存问题。
“第一,将邓氏迁移到荆南长沙郡,在迁移到长沙郡后,我们可以在新开垦的土地上,以每人十亩的最低要求划分给他们,倘若想要得到更多土地,必须为我国立下汗马功劳才行。
至于生财之道,我想我们可以将一部分粮食运输的工作委托给他们,让他们从是运输行业,一来可解决邓氏的生存问题,二来也可让我们腾出更多的精力,来开发百废待兴的凉州、交州等地。”
运输行业,对邓氏这种急需经济来源的士族来说,无疑是最快捷的,时间成本最低的,毕竟来回跑一趟也就一两个月,各种粮食比起来快多就。
也不用担心没在运输工具,邓氏有得是钱,就算没有荆州州牧府也会免费借给他们的,甚至连楼船都可以,毕竟季汉水师正全面换装新式战船,俘获的楼船已经无用武之地。
“第二,可将邓氏迁到毗邻南中的犍为郡,除了在划分的土地上翻倍外,还可将一部分甘蔗种植、制取蔗糖的划给他们,不过只能销售给府衙,不得私自售卖。
至于像蜀锦之类的,只要他们有本事可自行探索,我等不会加以限制。”
犍为郡的地理环境比长沙郡恶劣,若想让他们心甘情愿迁移到这里,必须以重利诱之,所以除了土地外,十几倍暴利的蔗糖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随着南中被逐渐开发,大量蛮人被马良剿灭、归化,让规整出来的大片土地被闲置,而作为长在地里的民族,让它空着一天都浑身难受。
不过现在季汉人口太少,加上南中地理、气候条件恶劣,种植粮食收益不高,而种植是个在山地生长的甘蔗、桑树等就非常合适,因此,扩大甘蔗、桑树的种植面积势在必行。
给其他人也是给,给孤立无援的邓氏自然也可以。
“第三,可将邓氏迁到新得的凉州,除了划分的土地再翻倍外,可以允许他们有部曲,来对抗四处解决的羌胡,以保卫族中老弱的人身安全。
同时,在研究出如何使用高粱酿造白酒后,臣会将部分酿造份额作为赏赐交给他们,奖励他们对开发凉州付出的努力。”
凉州百废待兴,正需要中原士族参与进来,而邓氏将作为一个表率,只要能获取足够的利益,相信其他人会心动的。
而且迁移到凉州还能拥有季汉所承认的部曲,这一点是季汉其他州郡比拟不了的。
不过这也实属正常,凉州的羌胡之乱日益严重,倘若不给他们点武装力量用于防御,就算利益再丰厚也没有士族愿意去的,毕竟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赚,但命没了就真的没了。
“可”
刘备左思右想,又和法正对视一眼,发现没什么纰漏后就点头同意道。
其实刘备和法正清楚,魏延所提出来的安置策略,并不是针对邓氏一家,而是对未来如何处理士族安置问题的标准答案,毕竟士族是杀不完的,最终还是会回到安抚问题上。
解决完邓氏问题后,魏延清了清嗓子开始提出他筹谋近十年的选官制度——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