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读小说网www.99duxs.cc

字:
关灯 护眼
九九读小说网 >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 第三十五章 水战

第三十五章 水战 (第2/2页)

徐温得到兵败的消息,立刻斩了陈汾,没收了他的家产,把一半给了彭彦章的妻子作为抚恤金。随后徐温一面亲自带兵前往无锡驻扎,拦截敌军,一面派右雄武统军陈璋率领水军绕出海门,切断敌人退路。

此时吴越军正在乘胜进军,他们与徐温相遇的时候,正值孟秋时节,暑气未退。徐温正好生了病,不能治军练兵。判官陈彦谦赶快在军中挑了个小头目,容貌长得跟徐温非常相像,就让他冒充统帅,身穿甲胄,号令军士们操练,这才让徐温稍微得了点时间休息。

不久吴越军开始向吴国舰队发起进攻了,这时候徐温的病已经基本上好了,他于是亲自出战,远远的看见秋阳暴烈,两岸之间的芦苇已经是一片枯黄,此时又是西北风起,正好可以趁势放火,烧他个精光,于是徐温就下令让军士们带着放火的工具四散纵火,但见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直烧过去,吴越军立刻就溃散了。徐温驱兵追击,斩敌首上万,吴越将领何逢、吴建都被杀了,只有钱传瓘逃掉了。他一直逃到香山,又被吴将陈璋拦住了去路,好容易夺路逃回,这水军十成中已经去了七八成了。

.............

知识卡片:

吴王杨隆演虽然没有正式称帝,但是其实他所有的一切设置,都已经达到了皇帝的标准,包括对于官员的设置。

杨隆演封了徐知诰为尚书左仆射,严可求为门下侍郎,骆知祥为中书侍郎,其实这是三个最重要的部门的长官或副长官。这三个部门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这其实是一种加强皇权、弱化相权的方法,这种分权的办法让皇帝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宰相。至于六部,只是尚书省下属的具体执行机关而已。

我国古代最早施行的官僚体制是门阀制,只有门下省和尚书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就是门阀政治,袁绍家、司马懿家,“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王羲之家、谢安家都是大门阀,他们甚至能和皇权相抗衡。士族豪强与皇权之间的恩恩怨怨构成了上层社会的主题。

后来产生了一个新的政府机构,叫中书省。说起这个中书省,它的创建者就是曹操,不过当时不叫这个名字,曹操在汉献帝在位时期一直担任司空、丞相,人家没有称帝,但是又要行使皇帝的权利。他当了魏王以后,就设立了一个秘书监,由专门的官吏负责诏书的起草。曹操死后曹丕在秘书监的基础上成立了中书省。和原来的两省,尚书省、门下省,形成了三省鼎立之势。

中书省的实际权利最大,负责替皇帝起草文书、诏令,它的领导叫中书令,是决策机构。中书令一般都是由大门阀的族长担任。我们觉得这不就是皇帝的秘书吗?秘书怎么有这么大权利?这其中的奥妙大家就要细品一下了。

门下省一方面侍奉皇帝,一方面负责监督监察各级官员。随着时间的推移,门下省的权力逐渐发展起来,有时候可以不通过皇帝直接驳回中书省草拟的诏书。实际上中书省的诏令是经过皇帝同意后才发到门下省的,这是个正经流程。三省博弈并没有绝对的规矩,谁做大谁就能改规矩。东晋简文帝时期,门下省的权利达到巅峰,他们敢当着皇帝的面把中书省起草的诏令给撕了,相当狂妄。

尚书台原来是权力最高的机构,由于现在有了中书省,它的地位降低了,尚书令还是名义上的宰相,他要提前看奏章,提出参考意见,等皇帝处理的时候就简单了,有时候写一个“准”字就行。

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制。因为李世民当过尚书令,所以唐朝的尚书令就只能叫尚书仆射了,他和中书省的侍中同为宰相。他们每天上午到皇宫里办公,下午回到各省办公。中书省依照会议精神起草诏书,经过皇帝认可后交给门下省审核。如果门下省认为诏书不合格,就会打回中书省,让他们重新起草,然后再次依照原来的程序交给门下省审核,等门下省通过后再发给尚书省去执行,当然,尚书省也有驳回的权力。

三省制应该说是封建时期一套比较高明的政治制度。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相互制衡。但是如果君主偏信某个宠臣,那么这种制衡就会被破坏。皇帝公不公正才是这个体制的核心。

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时候,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唐太宗非常坚持三省制,使宰辅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最好的时期。随着专制统治的加强,皇帝就越来越讨厌这种宰辅制度了。到了明代,朱元璋干脆就把它给废了,成立了内阁,由内阁大学士代替丞相,内阁就是皇帝的秘书处。到了清代,雍正又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还是充当皇帝秘书的角色,虽然号称宰相,但是权力其实是很有限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