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读小说网www.99duxs.cc

字:
关灯 护眼
九九读小说网 > 乱世烽烟:大石山房正说五代十国 > 第五十五章 邺都平叛

第五十五章 邺都平叛 (第2/2页)

现在邺都叛乱,李嗣源还待在洛阳没走呢,大臣们都因为元行钦久攻邺都不下,请皇帝派李嗣源去接替,庄宗说:“我本来是打算留他宿卫宫禁的,所以不便再外派了。”但是那个宦官李绍宏在旁边一个劲地请求皇帝,皇后的干爹张全义也求皇帝派李嗣源出师,最后搞得庄宗没办法,只好答应派李嗣源率领亲军渡河前往邺都。

李嗣源领命北行,不日到了邺城西南,恰好此时霍彦威也平定了邢州,擒住了赵太这伙叛兵,来到邺都跟李嗣源会师。俩人见了面,下令推出赵太等人,在城下斩首示众,给邺都作个榜样。然后下令安营扎寨,让全军休息,等天亮以后再开始攻城。没想到到了半夜,从马直里面有个军士叫张破败,又纠集了一帮士兵哗变,还杀了自己的长官,放火点燃了营房,接着乱兵直逼中军。

李嗣源得到消息,他就带着亲军出营,大声呵叱说:“你们想要干什么?”乱兵说:“将士们跟随主上十多年了,经百战而得天下,如今贝州的守军们只是想回家,皇上却不肯赦免他们,从马直几个小兵闹事,皇上就想把从马直全都杀了,我们本来并不想造反,现在完全是被形势所逼,不得不死中求生。我们大家已经商量好了,打算跟城里的魏博兵一起,合力同心,就让皇帝继续在河南当他的皇帝,我们就拥立您在河北为帝吧。”意思就是,咱们独立算了。

李嗣源一听,脸色就变了,这可不是一般的小事啊,这是另立中央啊,他就哭着劝导大伙,这可是叛国罪啊,不能这么干。但是叛军们根本不答应。李嗣源又说:“你们既然不肯听我的话,那就好自为之吧,我也不再劝了,我自己回京师去了。”乱兵们说:“您要去哪儿?再要是不知好歹,恐怕您会立遭不测的!”随后刀剑出鞘,把李嗣源拥进城去了。

.........

知识卡片:

魏博的叛军撕了庄宗李存勖的诏书,前面也经常有撕诏书的事情。这个诏书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好像都明白,那不就是皇帝下的命令吗?不就是圣旨吗?咱们今天就简单讲讲诏书的事。

其实呢,圣旨是皇帝下达的所有命令的统称,这里边是分级别的,最高级别的那才叫诏书呢,低一级的叫谕旨,谕旨又分为书面的和口谕。

一般情况下,口谕涉及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皇帝让太子去给皇后请安啦,让哪位大臣出差的时候给带点当地土特产啥的,鸡毛蒜皮的事,一般都用口谕。

重要的事情肯定就不能只动嘴说说了,那是要下发书面文件的,诏书的级别最高,一般是皇帝登基、退位、大婚、祭天、册封皇后、皇太子、出兵平叛等非常重要的国家大事才发诏书。诏书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结尾一句是“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一般是用墨笔楷书,从右往左直写,写在大幅的黄纸上,中间和纸张接缝的地方要盖上皇帝的“玉玺”。制作完成后的诏书称为“诏黄”,誊写或者雕板印刷好多份,并且分送到各地,誊写的诏书,称为“誊黄”,雕板印刷的诏书,称为“搨黄”。

发诏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当然会有一定的程序,不是皇帝一说,底下人一记一写,盖上大印就发走了。诏书要由中央的第一机关来拟稿,每个朝代第一机关都不太一样,然后由皇帝来定稿,发诏书是要开发布会的,皇帝要在国家最高等级的办公场所正式签发,比如故宫的太和殿、大明宫的宣政殿。着装也有要求,皇帝要穿正式的朝服,不能穿便装,要正式升坐,群臣附议之后,由礼部尚书在宫城第一门负责宣诏,告知天下。故宫宣诏的地方就是天安门。现在大家能理解为啥四九年要在天安门宣布共和国成立了吧。

诏书要复制很多份,各地官员都要在衙门口张贴诏书,并且要有人早晚宣读,古代老百姓要知道国家发生的大事,都是在衙门口得知的。古代没有村一级的管理单位,很多不出村的人要从县城里回来的人那儿才能知道国家大事。所以古代村子里谁要是去了趟县城,那回来肯定要跟老少爷们聊很长时间,显示自己知道的多。

再下来我们讲讲谕旨,这才是皇帝最常用的书面圣旨,因为谕旨通常是有针对性的,比如哪位大臣上奏说当地受灾了,请求朝廷拨款赈灾,皇帝找户部商量一下看怎么弄,然后让户部起草一份文件,这份文件有时候还需要其他部门审核一下,再交到皇帝那儿,皇帝看看没啥问题,就盖章下发了,得到皇帝的批准后,钱粮就开始调动了,这就是谕旨。谕旨是个卷轴,也分级别,卷轴的材质按照官员的品级不同是有区分的,给一品大员的谕旨用的是玉轴,给二品大臣的是黑犀牛角轴,三品是贴金轴,四品和五品用的是黑牛角轴。

谕旨也叫上谕,一般由太监或者大内侍卫负责传达,电视里经常看见公公们跑到谁家下旨,接旨的人跪在地下,这颁发的就是谕旨。由太监传的谕旨还好,如果是由大内侍卫传的谕旨,那一般就没啥好事了,可能宣读完以后直接就把人抓了。所有的谕旨都是有备份的,朝廷专门有管理圣旨的部门,这些圣旨都是公开透明的。

另外也有一种谕旨叫“密旨”,顾名思义,这种圣旨就是不能公开的,为啥呢?可能涉及国家机密,也可能觉得丢人现眼,反正密旨里都是些见不得光的东西,但是密旨也是有备份的。

到了清代还有一种叫作廷寄的东西,廷寄是张廷玉发明的,说白了就是封疆大吏和皇帝之间的来往文件,皇帝会用朱砂批注,叫做朱批。由军机大臣按照紧急程度分为四百里加急和八百里加急,下发到总督和巡抚手里。廷寄的保密性最强,一般只有当事的大臣、首席军机大臣和皇帝等几个人知道,廷寄的内容要是泄露了,那就有人要掉脑袋了。清朝很多重要的历史秘密常常就湮没在这些廷寄之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