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鞠躬尽瘁 (第2/2页)
天子此番恳切,令年已花甲的文安之老泪纵横
这话还真不是朱由榔夸张
文安之今年已经六十有二了,虽然对方在大事上,无论是能力,还是立场、忠诚,的确都是一位让人放心的持重老臣,否则朱由榔也不会将川陕、河套、山西的江山半壁军政大权交付对方,长达五年有余。
可以说,文安之虽然没打过几个漂亮仗,没斩获过几个满清将帅头颅,甚至最后还放跑了北逃的阿济格、满达海。
但论及为明廷北伐所作的贡献,丝毫不比李定国差半分!
自光烈三年以来,朱由榔是把一个在天启、崇祯动乱之中,满目疮痍,生民十存一二,近乎一无所有的川陕和大西北交给对方。
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文安之开垦屯田,充实户口,养活了光复右军、骑军,牵制清军山西、河南,为中路、东路军突破创造条件;沟通西域、招抚蒙古,为明军补充了大量最为宝贵的战马资源,并且培养出一支可以局部压制清军的大规模骑兵!
而且还能在巨大供给重担之下,不仅没有让川陕经济民生进一步恶化,反而逐步恢复。
甚至在百忙之中,挤出紧张的钱粮,修缮四川、关中水利,惠及民生。
被西北和四川百姓士民,以及右军、骑军将士,亲切称呼为“文老相公”。
如此功勋,堪比武侯!
但人家毕竟是老了,两鬓苍苍,而且由于这几年的操劳,纵使再强健的身子骨,这把年纪也经不起这般军政一肩挑的折腾。
可以预见地是,北伐结束后,这位“鞠躬尽瘁”的持重老臣,也终于可以退居二线,安度晚年了。
当然,在此之前,朱由榔会给予他足够的荣誉
当天,年正而立的天子亲自搀扶对方,一起登上天子仪驾,校阅三军。
文安之再三推辞,但朱由榔一再坚持,最终还是被天子搀扶上了车
自古以来,能享受这一待遇的人还真是不多,如西汉的梁孝王、卫青等。
文安之逐渐也坦然起来,他知道,自己的使命终于完成了。
听着两侧军阵将士高呼“万胜”,心中恍惚
其中不少都是他这几年辛辛苦苦拉扯供给训练出来的右军,和骑军兵马。
说起来,虽然说“鞠躬尽瘁,有肖诸葛”,但文安之本人一开始,其实并非什么允文允武的“卧龙之才”。
恰恰相反,他天启二年,三十岁中进士,却只是二甲挂车尾,也没啥经天纬地之才,在庶吉士、翰林院消磨无数大好时光,最后只落得个南京国子监司业,直接被踹到政治边缘。
从此就在国子监教了十几年书,好不容易熬到南京国子监祭酒,然后就因为得罪权贵,罢官免职。
直到弘光朝,江山沦陷之际,也不过一个没实权的“太子詹事”。
他无心功名,不喜交际,一辈子干得最多的事情,不过教书育人。
直到弘光元年,江南沦陷
一片腥风血雨之中,眼睁睁看着自己许多曾经的学生先后殉国
这位已经年过半百的国子监祭酒,一路往南,见到了正在肇庆扶持朱由榔的瞿式耜。
“如今湖广板荡,孔有德十数万大军步步逼人,眼见就要全部沦陷,牧游(堵胤锡号)那边独木难支,不知汝止(文安之字)兄你.......”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天启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除南京司业。崇祯中,就迁祭酒,为薛国观所构,削藉归......隆武二年六月,安之谒世祖于梧州。安之敦雅操,素淡宦情,遭国变,绝意用世。至是见国势愈危,慨然思起扶之,乃就职。”——《后明史 ,大臣第六,文安之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