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重新练太极 (第2/2页)
“剑之本体太极先天也,剑之纵横离合后天也,惟其有先天之用,故寂然不动,惟其有后天之功,故变幻莫测。分而为八错成六十有四,而实具于太极之中。自其用言之曰八卦剑,自其体言之实即太极剑也。”
这句话为《八卦剑学》第一篇自序中所言,实乃武功的总纲。所以,太极其实就是动静变化,虚静为本,寂然不动,以待敌人,灵动为用,变化莫测,以败敌人。
而孙禄堂《太极拳学》序一中,更是说过太极拳术以柔曲为体,以刚直为用。巨力之至,非柔曲不能化之灵,彼力既化,非刚直不能放之远。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是也。
所以说,太极拳其实并非一味柔弱,而是柔中带刚,刚柔相济,不仅擅长防御,更不缺乏进攻之能。
只是,序言中说,太极拳术,纯以神行,不尚后天之拙力。御敌制胜,如行所无事。虽甚巧,而有至道存焉。
想来,练习太极拳者,多半无暇或无心思去练那些拙力,而是倾向于练柔之技巧,在需要刚时,本力有所不足,显得守强攻弱。世人无知,便道太极拳只能用来守御,不擅长进攻。
其实,太极拳虽然是“四两拨千斤”,但拨开千斤之后,敌人劲力空虚,若是以千斤之力加以打击,岂不是不死也得重伤。
以太极拳而论,柔弱是其巧,刚直是其功,多数练习太极拳者,柔有余而刚不足,巧有余而功不足,守有余而攻不足,自然看起来像是强身健体的花架子。
而孙禄堂既通太极之巧,又练过八卦、形意之力,自然攻守皆妙,无论何等强敌,均能轻易胜之。
李妖言又想起《八卦剑学》绪言中说道:“是编剑术练时,步法不外数学圆内求八边之理,勾股弦之式,其手法亦不外八线中弧弦切矢之道。立法如是,学者亦毋拘拘语,其究竟,求我全体无处不成一圆而已。”
孙禄堂的数学看来真是不错,难怪招弟子都要求有大学文凭。数学差一点,还真不明白他说了些什么。但显然,他的功夫不重苦练,而重颖悟。
李妖言文科出身,数学不好,对这句话也不求甚解,只理解最后一句,求我全体无处不成一圆而已。
太极拳剑之根本,确实如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所言,不过是画圆罢了。只是,如何画得巧妙,卸去敌人气力,可就因人而异,无法言说,全凭悟性了。
这么看来,三个岩史莱姆真是初学者练习太极拳的好靶子。它们力气甚大,行动却慢,动作不过就那么三两个,周身浑圆,卸力并不算太难。
只是,现在太极拳的招式自己回忆不起来,招意虽然记得,却需要磨炼。现在去找那些岩史莱姆,恐怕刚动上手,就要复活了,效率实在太低。
李妖言眉头紧锁,不知该如何解决。
日头渐落,乌云聚拢,海上渐渐起了大风。浪潮澎湃,一波一波席卷拍岸,留下珍珠一般雪白的浪沫。
李妖言灵机一动,想起郝为真所说的话来。
“练太极拳有三层意思。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不敢稍一散乱,为恐身体下沉也。”
自己虽然将太极的招式忘了不少,但完全可以在水中练习其劲力。本来,太极就重意不重招,讲的是知己知彼,灵活运劲的功夫。
他想到就做,将黎明神剑找了个隐秘处藏起,随即纵身一跃,跳入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
海浪如一座座小山,无情地打在他头脸之上。李妖言连续吞了好几口海水,才稳住身形,暗自后悔。
这浪如此之大,倒不像是在练“太极拳”,而更像是杨过那样练刚猛掌力了。不过,太极拳以水为喻,应该不仅仅只着重于水之柔,也同样需要蕴含水之刚。
想到这里,李妖言在海浪中奋力站稳身形,尝试着自然行走,都倍感艰难,更不用说练习他还记得些许轮廓的太极拳招式了。
但他咬牙坚持,逆着水的力道,脚下画圆,双手在水中一招一式施展起来。
初时,确实行走艰难,招不成招,但时日既久,李妖言也就渐渐领会顺应水势而行走运招的方法。
他每次有所长进,便去找岩史莱姆试试身手,虽然常常被打死,但总能又有些新的思考和领悟。
李妖言时而在水中练功,时而找岩史莱姆试手,练那知己知人的功夫,一眨眼,已是过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