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社会生活(二) (第2/2页)
比赛是古代人们喜欢参与的一个娱乐项目。早在春秋时期,吴越之间就开始举行越王爵位之争,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比赛之一。除此之外,古代还有很多比赛项目,如角力、攀登、驾车比赛、射箭等等,因为竞争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勇气,也因此成为了重要的娱乐方式。
此外,古代还有很多其他的娱乐形式,如诗词歌赋、戏剧、杂技、棋艺、茶艺等等。这些娱乐形式不仅丰富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更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们的文化内涵和智慧,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
一、乐舞。古代的娱乐活动不仅有歌舞表演、比赛等,还有以乐曲、舞蹈和歌词三者统一的乐舞。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最早的乐器可能是陶埙和骨哨。古代的歌舞起源于人们遇到喜悦时手舞足蹈、欢呼的场景,表示出人们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古代的乐器也有着丰富的品种。据研究考证,《诗经》中共记载了29种乐器,包括弹拨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等。在乐曲演奏方面,春秋时期的“雅乐”最为盛行,风、雅、颂三种曲调受到重视,都需要使用不同的乐器伴奏。在当时,雅乐被视为登大雅之堂的一种音乐。
然而,在音乐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出现了靡靡之音,即新声乐曲。这种音乐曲调受到民间影响,进入贵族的生活。由于这种音乐不再使用传统的雅乐乐器、曲调和演奏方式,被孔子和当时的文人视为“恶乱雅乐”,后世也将这种新声称为“桑间濮上”。毕竟新声有声有调,酣畅淋漓,极易被当时的年轻人所吸引。
除了音乐舞蹈,古人也有喜欢比赛竞技的娱乐方式。青年冠军赛、角力比赛、搏兔比赛、攀登比赛等等都是当时的常见比赛项目。
总之,古代的娱乐方式丰富多彩,从音乐演奏到比赛竞技,都能让人感受到别样的快乐。这些传统的娱乐活动也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赋诗。在古代,人们喜欢通过吟诗作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春秋时期,诗歌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形式和教育内容。孔子曾经将教育中的“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中,将“书”与“诗”联系在一起。
在春秋时期,人们喜欢在喝酒的场合下一起作诗,这是一种流行的社交活动。当时的士大夫们受过良好的教育,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技巧和技能。一群人聚在一起吟诗作对,会互相创作出惊人的作品。不过,这种活动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参与的,通常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阶层才能参与其中。
尽管喝酒时作诗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但是在春秋时期,这种文化的流行主要集中在邦交中。当时的国家之间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承,通过赋诗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然而,这种文化形式在春秋末期逐渐消失,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形式,成为了后来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春秋时期的赋诗和吟诗作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是古代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尽管这种活动不再像以前那样大规模流行,但是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中,它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投壶。在古代,人们喜欢在饮酒时参与一些娱乐活动,其中当之无愧的就是套圈活动。套圈活动需要一个酒壶和没有箭头的箭。
参与套圈活动的人们一般会站在离酒壶比较远的地方,然后用箭扔向酒壶。每个人都要尽量将箭扔得准确并尽可能多地投中,谁最后能够投中最多的箭,谁就赢得游戏胜利。
这种娱乐活动在现代可以给人们带来类似的快乐感,就像一些人喜欢在户外组织射箭比赛一样。而在古代,套圈活动被视为一种时尚、精致的娱乐活动,常常在宫廷或富贵之家中举行。
例如,当时的皇家贵族常常会在宫廷里组织套圈活动,各个宫女和嫔妃也会参与其中。像《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中,长公主和其他嫔妃就为了陪太后窦氏高兴,组织了一场有趣的套圈活动,人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时光。
总之,套圈活动是古代人们常见的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项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活动。现代人也可以借此机会来体验古人的生活方式并获得愉悦的感受。
四、射箭。在古代西周时期,贵族们通常会在正式场合下组织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活动,那就是射箭比赛。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运动,古时候天子甚至把射箭作为选拔人才的活动,称之为“射侯”。
在古代,射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和艺术,并被视为国家基本功。例如在礼仪上,射箭被列为一种重要的仪式,需要在音乐的节奏下进行,射手需要根据音乐的动态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动作,以便于更加准确地射中靶心。这是仪礼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古代的射箭比赛中,靶子被称为“侯”,而靶心被称为“的”。当一个射手射中了靶心时,人们就会称之为“一语中的”,这也是一个非常着名的成语。射箭的技巧和精度对于古代的贵族们来说非常重要,他们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成为一名射箭的高手。
总之,射箭是古代贵族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也是一种非常有技巧和艺术价值的运动。在现代,虽然射箭已经不再是一项非常流行的娱乐活动,但它依然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富求精神与技能,享受射箭带来的愉悦和兴奋。
五、六博。在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非常喜欢一种叫做六博、六簙或陆簙的棋类活动。这种棋类活动用的棋子类似箭矢,由两个人相互对弈,象棋似乎就是在这种游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古博经》中记载了六博游戏的具体规则:棋局被分为12个道路,其中水道在中间。游戏中共有12个棋子,6个棋子为白色,6个棋子为黑色。此外游戏中还需要使用二枚鱼放在水中。游戏中使用琼瑶作为骰子,每个骰子有三个面,每面分为寸三分、长五分和锐角。骰子上凿刻着四面骨眼的小方块,称为齿。
两个人轮流掷琼瑶,根据点数摆放棋子。棋子要竖立在棋盘上,这被称为骁棋。如果棋子落入水道中并吃掉了鱼,则获得两个筹码。如果棋子吃掉的鱼经过翻转,则获得三个筹码。如果一方已经吃掉了两条鱼但仍未获胜,就称为被翻双鱼,而对手将获得6条鱼的胜利。
六博是一种高智商的棋类游戏,需要力争合理调配筹码和落点,以达到最终胜利的目的。尽管现在具体玩法已经失传,但是它依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舶来品,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六、弈。弈是贵族社会中非常流行的一种棋类游戏,它的现代化形式则是围棋,被称为一种国粹。
七、斗鸡。斗鸡是一种极为残酷的游戏,常常在春秋贵族中间流行起来,为了使斗鸡更加具备斗争力,人们会给鸡爪上戴上博距,甚至将其身上洒上芥末等辣味物品,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八、走犬。走犬是指利用训练有素的猎犬,在野外追逐兔子的活动。这也是古代贵族社会中比较流行的一项运动,张良曾说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名言,这同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这个活动的关注程度。
九、驰逐。驰逐是一项赛马活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赛马运动的起源之一,例如在香港的跑马会依然保留了许多有关赛马的传统元素。
十、蹴鞠。蹴鞠是古代的一项足球活动,也可以说是现代足球的雏形之一。这个游戏使用皮制和有羽毛等实心球进行比赛,最早并非被当作娱乐项目,而是作为一种训练士兵的方法被广泛应用。
十一、角抵。角抵是古代的一种摔跤或相扑比赛,人们在比赛时需要利用技巧和力量来拜倒对手,这也是常常在贵族社会中举办的一种有趣交流和切磋的活动。
(十五)战争。在古代,战争不仅仅是一种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工具,在国家政治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先秦时期,战争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冷兵器,如刀、枪、弓等,而最初的战争是没有实质性的组织和协调的。但是随着国家的日益壮大,规模逐渐扩大,参与人数增多,并逐渐形成了有组织、有协调性的行动,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战争。
人们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呢?说白了,就是为了获取资源。在古代,国家的资源虽然尚未十分匮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有限的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最快的获取方式就是通过战争掠夺。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和人口,对于古代国家来说,最为关键的经济单元就是土地种植业,粮食是最为必须的食品。因此,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壮大,就必须通过获取更多的土地来存粮和耕种,这样才能保障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果把战争比喻成《文明》这款游戏,两个国家在初期都各自发展,忽然有一天,两国接壤了,双方都需要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战争就不可避免了。当一个国家的君王发现自己国境内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国家的需要,就会想尽办法寻找扩张机会。如果能够通过战争打败对手,就有机会获取对方的土地和人口,从而拥有更多的资源和空间。这样一来,国家的经济就能发展得更快,国力也会越来越强大。这就是战争在古代社会的背景和作用。
自夏朝开始,中国国家就开始有自己的专属军队。在商朝和周朝里,最主要的军队种类为步兵和战车。一辆战车配2匹或4匹马,每辆战车上乘坐三人,左边的是射手,右边的是攻击手(主要持戈),中间的是驾驶员,车里还配置各种兵器。周武王伐纣时的牧野之战,其兵力为:兵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这个规模已经是相当了得了。
周王朝建立后,把商朝的军队进行了整编,一共配置了八个师。史称“殷八师”或“成周八师”。还将周朝原有的军队配置为六个师驻守京城,称为“西六师”,再加上周王自己的近卫军“虎贲三千人”,总兵力达到了三万八千人,这支部队就是周朝最有影响力的武装。
着名的“虎贲军”起源于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意思为像老虎冲入羊群一样勇猛的军队。从此“虎贲”这个称号就成为了近卫军,也是一级作战部队才能授予的称号。在汉朝和元朝都有专门的“虎贲军”,同时还设立虎贲中郎将的官职,只有最优秀最勇猛的部队才能被授予这个称号。在近代抗日战争时期,余程万将军的国民革命军57师在常德会战中一战成名,最后仅存83人,被蒋介石授予“虎贲”的称号,张恨水先生也凭借此役特地撰写一书《虎贲万岁》,讲的就是57师常德会战的事情。
春秋时期,军事制度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变化有以下几点:首先,向兵士征收军赋,专门为军费进行开支。这种专门的征税方式,也被称为“独户纳赋”,使得军队能够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便于军队的壮大和发展。
其次,兵役范围得到扩大,几乎所有能够打仗的人都被纳入了兵役群体中,这种方式为军队提供了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兵源。
除了之前的战车兵和步兵,春秋时期还增加了骑兵和舟兵(即水军),从原来的两种兵种扩充到了四种,这也显示出军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春秋时期的作战方式也有了许多变化,除了陆地站位外,随着舟兵的出现,水陆结合的方式开始得到发展,阵型的变化也逐渐提高,比如郑国的“鱼丽”之阵、楚国的“荆尸”之阵和吴国的“方”阵等,使得军队能够更加灵活地进行作战。
随着春秋时期的推进,兵法逐渐受到重视,许多着名的军事理论家开始逐步成长为了联合收割机,比如大家熟悉的孙武,他所着的《孙子兵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着名的一部兵法着作之一,针对军队作战、阵容布置、兵器使用、战术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中国古代军事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同时,在作战策略上也开始有了更多的新思路,佯退、诱敌等计谋开始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兵器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于作战的结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因为资源争夺和领地争端等原因,频繁爆发战争,不断推动着武器和兵器的技术和制造技艺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主要武器是青铜兵器,这些武器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局面,其中最着名的兵器包括钺、剑、刀、矛、戟、戈、戍和镞等。其中制作精良、品质优良的武器如琅琊剑、闫振铎剑等都成为了向往和追求的典范。
到了战国时期,铁制兵器开始从古代各国军备中逐渐兴起。与青铜兵器相比,铁制兵器的硬度、韧性和稳定性都更加优秀,能够更加有效地在战场上使用。随着这种新材料的兴起,武器的种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除了春秋时期已有的兵器,还有一些新型武器的出现。其中最着名的兵器包括长弓、石弓、铁炮、冲撞车等。
这些兵器在古代战争中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例如,矛、戟主要用于刺杀、抵挡敌人步兵的步战武器;钺、戈主要是以斩砍、劈砍为主要攻击手段,适合突击、斩首等战术;弩机是一种重要的远程射击武器,能够有效地射杀对手。
钺是古代战斗中常用的重型武器之一,类似于大斧,主要用于斩杀。在古代,王者出征时,常常手持钺表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戈起初是由镰刀演变而来的,类似于连接在长棍上的镰刀。主要用于勾杀敌人。古人常说“大动干戈”来指代战争。
矛分为两种,长柄的是战车上用的,短柄的是步兵使用的近战武器,主要用于刺杀敌人。
戟是在矛和戈基础上升级出来的新型武器,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刺也可以勾,并且还可以使用戈的尖端去啄。
古代刀最早是衬有木托的,方便于劈砍。后来随着冶金技术的提高,逐渐变为全金属的。
剑是古代重要的武器之一,能够既刺又斩。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剑身较为宽,常作为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弓和弩是古代主要的远程武器,其中弩机是弩上最重要的组件之一。它主要由弩臂、弓和机组成,能够实现半自动的发射,具有更好的精度和冲击力。秦弩是当时最为出名的远程武器之一,据说射程可以达到280-320米远。还有一种重弩,射程达到了800米远。
古代的攻城兵器包括抛石机等,用于攻击城墙和护城河。
盾是用来防御敌方攻击的防护装备。分为木制和革制,上面常常绘有各种图案。步兵所持的盾通常是狭长型,战车兵所持的盾则更短小。
甲主要用于防御箭石的攻击。商周时期的甲通常是皮甲,春秋时期随着工艺的提升,开始使用编缀成的皮甲,甚至出现在皮甲上镶嵌铜制甲泡的复合甲。到了战国时期,铁甲才真正地被使用在军队里。
古代铁甲主要被重步兵使用,其他士兵通常穿着皮甲。铁甲较为笨重,需要多人协力才能穿戴。根据考古发现,一身铁甲约重26斤(19斤铁甲和7斤头盔),对于古代的士兵来说是一种很沉重的负担。传统的打仗方式需要战士在身上穿着重型装备的情况下进行步行,不仅速度缓慢,行走和趴下等动作都很艰难,即使是正规军也很难完全摆出礼节性的行动或动作。因此,有句话说得好:“恕末将甲胄在身不能施以全礼”。然而,铁甲也有它的好处。在古代战争中,铁甲被广泛使用,可以将战斗损伤降至最低限度,因此在战场上起到了重要的防护作用。
在古代战争中,兵器也是不可或缺的。戈、剑、镞、戟、弓弩等都是古代常见的兵器。这些兵器主要用于不同的作战情况,比如戈和戟主要用于近战和抵挡敌方步兵,剑则可以刺击或斩杀敌人,而在远程打击中,弩机则被广泛使用。
弩机是弩上最重要的组件之一,主要由弩臂、弓、机构等部分组成。它具有半自动发射的特性,射击精度和火力都非常高,是古代最为先进的武器之一。如果和现代武器进行对比,弩臂相当于手枪枪身、弩弓相当于枪膛,而弩机则是手枪里的各种精密构件和射击辅助装置。
古代战争的兵器和装备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以在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最好的方式是去了解历史背景下各种装备取得的成果,这也是我们理解古代战争文化以及历史背景下武器和装备的涵义的一种方式。
在春秋时期,礼法在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允许伤害国王。这是各国维持和平的一条约定俗成的法律规定。即便一国在战争中失败,也不能伤害该国国王。这个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更严重的后果发生,确保各国在公平的基础上解决分歧。
其次,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意味着敌对双方应该尽可能避免军事行动升级,而是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争端。这不仅减少了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还强调了信用和尊重双方协定的重要性。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得到了体现。为了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国际社会也在不断探索和推进解决争端的方式和方法。
再次,不允许伤害贵族、将领和统帅等君子。在春秋时期,这些人的地位都比较特殊,他们在军队中担任重要角色。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非常重视领导能力和礼仪修养。这种观念在英国等一些国家的贵族阶层中也得到了体现。他们对德才兼备的君子表示尊敬,因此有品行出众的人可能会多活些日子。
那么,为什么在春秋时期会有这样的战争礼法呢?主要是因为在那个时候各个国家都没有真正的主权(都是周朝的诸侯国)。因此,领土意识相对淡薄,对权利的概念不是很清晰。当时的政权还不能完全体现国家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需要一些战争礼法来限制各国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的战争礼法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可以减少战争产生的损失和不必要的武力冲突。现代社会也应该推崇礼法和道德规范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促进全球和平与稳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