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瀛州建制 (第2/2页)
加老湾,这名字源于附近土族音译,正确的翻译为安静的海湾,改设安平县。
打狗屿,这名字同样源于附近土族音译,正确的翻译为竹林岛,但其实它不是岛,而是半岛。
我看地图,这地方应该就在后世高雄附近,但高雄这个称呼无从考证,当地土人也没有这个发音,遂取其本意,改设竹林县。
澎湖群岛,设澎湖县。
县设:
长吏一人,主管全县政令。
副长吏三人,分管户籍、财税、教育、营建、治安、刑名诉讼等。
吏户礼财刑工六房书吏,正副书吏各一人,吏员若干。
基本上就是大明县衙官吏的翻版,只不过没有经过科举的官,统一称吏。
只有一点不同,县衙原有的兵事房被取缔,新设财税房,也还是保留着六房设置。
三班衙役则没有,各个定居点都有驻军,顺带着就把三班的部分差事给办了。
这也算是进步吧,最起码官同吏实现了平等。
至于各个村寨,则效仿北塘石家堡做法,成立耆老会自己管自己。
将近两千年逐步形成的行政体系,自有其运转的道理,只能微微调整。
走着看,不合适就再去调整。
关于移民怎么去过自己的小日子,瀛王府只能提供相应的牲畜、农具、土地,至于其他则顾不得也,自己折腾去吧。
大明百姓且聪明着呢,只要没有徭役摊派,熬过两年苦日子,之后便想不好过也难。
县之上就是瀛王府属官了,整个瀛州的大脑。
设长史府,长史,左右长史,集体负责制。
只不过暂时长史府只有毕懋康、赵士桢两个,一个在澎湖,一个在北塘。
按大明制,我还可以向皇帝老子要个人来。但在朝廷,我已经没有可以信任而且可用的人了。
瀛王府自上至下,使用的公文账册,都是知行学堂的新法,随便来个人,就只能添乱,所以就只能两个老倌支撑着吧。
但其实,徐光启担着右长史的差事,暂时也尽够用了。
设六曹,吏户礼财刑工,位在长史府下。
这部分就都是吏员了,嫁接在长史府之下,对接诸县。
设督谏院,分府县两级。
没有合适的领头人,我只好请李卓吾老头子坐镇,反正都是养老,就发挥余热吧。以这位的性格同学问主张,筛选的人才自也不会人品恶劣。
但瀛王府督谏院职能与朝廷的科道官有着很大不同。
朝廷的科道官,祖宗定的规矩,可以‘风闻奏事’,也就是我怀疑你,我就可以嘴炮你。而天下事,也没有他们不能叨叨的,什么也都可以上书说几句。
我以为,台谏制是华夏吏制史上最伟大的创举,它的实际意义在于宣示天下,所有人都会犯错,需要人来纠错。
这个制度,唯大明独此一家,至于周边儒圈,则只学了皮毛,不得精髓。
但再好的制度,也已不适合当下了。
风闻奏事不可行,那就查有实据吧,也别叨叨国事了,监督官吏才是本职。
设议政府,周总管以瀛王名义暂理,每月大会一次,参议国事。
不是都爱议论国事么,那就士农工商都来吧,专门安排一个供人吵架的地方,随便吵。
农,各县依照人口数量选派耆老。
工商,这自然是从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中筛选,诸县各有名额。
士,各县选派官方代表一人,长史府、各曹也各派代表一人。
整个承奉司都围着议政会来转,负责归纳整理,提交奏本给我来决断,若批准,则下发长史府推行。若批驳,则退回议政会另行再议。
归纳起来。
行政权在长史府。
立法权在议政府。
监督权在督谏院。
军权则直接握在我自己手里。
当然,这只是制度设计,真正执行起来还需要慢慢的磨合,合理与否我也不敢确定。
横竖这官吏任免大权都还我在我手里,长史府的政令也需要我签字盖章,也乱不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