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后勤 (第2/2页)
不是情报骨干,就是军中副队以上军官。
在军中,队都有“社员组”,联有“社员处”,团有“社员会”,都由队监、联监、团监主管,再向邢承恩这个社主负责。
也就是,邢承恩通过社主职务领导所有社员组织,通过营主职务统帅所有军事组织。
但是,按照复兴社的组织章程,社主的职位才是最高的。
营主作为军事首长,归属于社主之下。
社指挥军队,不是军队指挥社。
如今复兴社所属,除了军营,还有特察局,商社。可谓军事、民政、商业、情报全部涵盖。
复兴社的雏形,已经具备了。
社员组织,是钱粮分配和职务任免之外,控制军队的第三只大手。未来还有学员军官这第四只大手。加上军中的特务,可以确保自己牢牢的抓住武力。
这些方案,既参考了校长的手段,又参考了主席的法子。
“属下王辉,见过营主!”
王辉等见到邢承恩归来,立刻赶来拜见。
邢承恩命令军士全部集合,然后登上点兵台。
军士们见主帅回来,都是很高兴。这么长时间以来,“为社主所养,替社主而战”的观念,早就灌输到他们脑中。
“将士们,据探马汇报,生番部落要对咱们动手了,他们要破坏我们的家园,甚至要吃了你们和身后的家人…”
“杀光他们,吃人的畜牲。”
看到士兵并未因为吃人而产生畏惧,邢承恩很满意。
接下来就是准备武器,安排军需用品,好在就是在周边作战,后勤补给不需要太多,要不然能愁死。
好在蒸汽机带动重锤砸、削、锻造,比手工速度快很多。
还比如武器,主要是指冷兵器刀剑盾,也是用蒸汽机带动铁锤锻造的,不仅质量更好,生产速度也更快;
一天生产四五百把刀剑,轻轻松松。
原先只是觉得要有兵,可现在准备打仗才发现后勤还跟不上。
旧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新问题又生,比如罐头食品、药品、纺织三个大项也急需处理。
罐头食品和药品的重要性无需特别说明。
纺织更是重中之重,比如防刺服,伪装服,防刺手套,绳索,帐篷,背包,睡袋,功能靴等等。
如果队员一直北上跑马圈地,没有质量过硬的雨衣、服装,帐篷,背包,睡袋,肯定会付出大量伤亡。
如果这些东西配齐,则可以变成一场轻松的远足旅行。
但是,说说容易做到难。
比如造船,涉及到的工匠多达三十五种,需要使用的木材也有十多种。
也就邢承恩脑子一根筋,异常执着,换成旁人早已经放弃,邢国举就说过造不如买。
可是被邢承恩否定了,造船的核心必须掌握,要不然受制于人太被动了,而且自己要玩工业化,现在只能从造船业入手。
事情太多,急的邢承恩直抓头发,感觉脑袋要炸!
古时候农耕文明的军队为什么无法远征?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里,郭逵与宋神宗算账:10万将士与1万匹军马,每个月消耗的粮草需要40万后勤部队来搬运。
而《梦溪笔谈》则计算的更精细:民夫专门背粮,同时士兵也携带干粮。民夫和士兵若1:1配比,最高能支撑16天。若2:1配比,最高能支撑26天,若3:1配比,最高能支撑31天。如果再考虑返程,则进军时间还要减半。
所谓最高的意思是,要根据精密的计算,民夫随着口粮消耗逐个提前返程,否则一路跟着走到最后,他背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
并且这是理论模型,实战里,敌军一定会全力袭击、破坏补给线乃至摧毁供给站,抢夺粮草,击杀民夫,所以再考虑损耗,对后勤的实际需求会更高。
盛世之下,军需供应已是重负。
比如汉武帝握有文景两朝的积蓄和垄断专卖的盈利,国库已经算厚实。但连年北逐匈奴,仍导致“中产之家大抵破产”。
而乱世之中,军需供应更加困难。
并且冷兵器时代,攻城往往旷日持久,那么所耗粮秣从何而来?
就只有抢了。
而且在敌我胶着的态势下,自己抢的同时,还要让敌人无可抢,那就要烧。
至于屠城,除了少数变态心理,更多也是为了减少损耗。
这是蒙古帝国惯用的逻辑和手段。
因为部族士兵有限,而攻略的地域又过大,如果前方处处遇抵抗,则己方损耗过大,如果后方处处再分兵驻守,到最后就无兵可用。
屠城既可以震慑后面的城市,逼迫其放弃抵抗,也可以避免分兵驻守导致的减员,并彻底排除其复叛的可能,以免后方补给线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