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体测、都市传说、指导中心 (第2/2页)
李俭的体检单被收走了。他并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只好将自己的猜想暂存起来,等待以后获得更多信息,再做打算。
在他们像一滴水融入大海一样汇入寝室楼的队伍后,立刻得知了一个“有神仙跑出了七秒八八的百米跑成绩”的都市传说。
只能说,幸亏当时的百米跑道旁边围着的都是和他们不熟的学生,李俭跑完回来就被黄承志搀着推走,能靠近百米跑道的学生也只有十数人,不然的话,就不只是都市传说会在队伍中传播了。
而且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把这件事当真,与其说他们是在讨论“有人能百米跑七秒八八”,倒不如说是在借着这件事情,质疑这场体检的严谨性。
光是李俭等人明确听到的,就有“我就说我身高一米八二,他给我测出来一米七八,还把别人测出来七秒八八,这也太假了”之类。
还有体重测出来比自己挂在嘴边的数字大出两位数的,借着这事质疑秤不好。
李俭等人不敢辟谣,也不愿辟谣。
鬼知道这帮人确认李俭就是那个跑出七秒八八的人之后会做些什么,万一来一个觉得捅死李俭就能青史留名的精神病,这谁受得了。
约翰·欣克利:叫我?
倒不如就这么跟着队伍回去,之后不显山不漏水,直到真正能起决定性作用的事件发生,再认领这个本就是由自己达成的成就。
至于能起决定性作用的事件是什么,李俭没法预测,但估摸着到分配工作的时候应该能够尘埃落定,便嘱咐室友们,起码等到分配工作后再解封这件事。
“如果部队来人询问呢?现在我们北宿舍所有人还是归那个营负责吧?”回到寝室,胡志嘉一边整理被褥打包进被服包,一边询问李俭。
“部队问的话,还藏什么私。那边做体检的时候我就看到了,摄像头不少,光是在一百米跑那就有起码三个摄像头对着跑道,一个摄像头对着记录数据的工作人员。他们手里还差我们这几句料?问什么就说什么,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李俭也在打包被服包。这倒不是他觉得自己的体测结果石破天惊,准备提桶跑路,而是上头来消息了,他们这帮人的检疫结果都合格,接下来就该往聚居区内侧搬迁,从临时聚居区进入永久聚居区。
当然,地理条件还是比较差的,告诉他们的位置大概在钱安市的荒野……
不过应该是原荒野。能作为聚居区的地方都被军队以近乎焦土的作战方针犁了一遍,如果不做处理,不论是原荒野还是焦土后荒野,都不太适合住人。
至于行李,行李经过消杀之后,部队已经帮他们运过去了,算是省了不少力气。
“这就要到真正能住人的地方去了,这里要腾地方给后来者咯。”黄承志十分开心,可能是想到自己终于能和女朋友住到一块了。
那可是永久聚居区,据小道消息,正儿八经有住房分配的地方——虽说不能指望分配的房子能有多么宽敞,每个人也就分个二十来平。不过对黄承志来说,如果他能打申请,和女朋友分到同一个二人间的话,这小日子不就过起来了?
没有女朋友的几人:啊对对对,你说的都对。
“是啊,你能和女朋友双宿双飞了,我们接下来还不知道去哪。先回家和家人在一块,再看看有没有别的机会。”陈涛把被服包扎在身上,背上背包,准备出发。
“这阶段能不能和家人在一块还是个问题。不是还说要分配工作嘛,万一工作分配得离家人越来越远,问题就大条咯。”李俭倒是不急着回家,家里老人有爸妈照顾,那天通电话的时候,自己老爹也挺安全的,他回去不知道该做啥。
还不如想想自己在体测中的逆天表现会把自己丢到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目前看来丢进工地估计是没戏了,他更可能进实验中心——以被测试对象的形式参与科研工作。
工作环境估计不会太差,毕竟像自己这样数据突破过往人类极限的样本,只要还健康地活着,就有的是实验可以参与。像那种看到什么超常规人类就要切片研究的实验方式着实是下下策,正所谓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守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但也得做好短时间内难见天日的准备。
“不会这样吧。分配工作,什么地方都有活可以做,没必要把我们放到远离家人的地方工作吧。”
“谁知道呢,现在毕竟是这种紧急时刻,让所有人都干活必定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共识,如果有需要,跑到离家最远的地方干活也是很正常的。”李俭边说边想,觉得自己已经躺在实验室供人参观了。
比如全身贴满传感片之类的。
……
既然确定要搬迁,那么这件事情便是赶早不赶迟——“北宿舍营”的战士都说了,只要他们进了永久聚居区,保证他们生存生活的责任就从部队转移到“钱安聚居区生活保障指挥中心”。
担不起责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乌女大学北宿舍区幸存者在临时聚居区占据的空间正有人排着队要入住,他们再不走流程腾地方,后面撤离的人群就得在大门口外头卡着进不来。
就这样,来自乌女大学北宿舍区的幸存者们,才刚刚参与完体检,绝大部分检疫合格的学生就得背着被服包,再次到楼下绕着房屋排队。
“好像有几个人没有通过检疫,被送去医护观察区了,要在那里多住几天,确认没有问题再进入永久聚居区。”黄承志是寝室代表,消息相对灵通,正跟室友们解释没通过检疫的同学去了哪里。
“比如什么病呢?”
“嗨,什么病都有。有个水土不服上吐下泻的,疑似拉痢疾,就被带走了。还有一个太过劳累发高烧的,也被送去医护观察了。最搞笑的是一个……叫什么来着,我忘了。总之他在医院体检的时候还好好的,中间去上了次厕所,有人路过,发现他把一整个坑都爆得,全都是血。”
“噫,这是什么情况?”
“不知道,没听说过,有人说是痔疮破了的……总之也被抬走了,可能场面最大的就是他了。”
“场面确实够大,一整个坑的血啊……”李俭想象了一下,柯南就该去这种地方拍一期。
不过走近科学或许也会对这个场景感兴趣。
“其他就是各种头疼脑热了,反正状态不好被测出来就要去医护观察,免得身上有传染病还不自知。”黄承志也知道这画面不好看,立刻将话题收尾。
……
在抵达聚居区一天又三个小时后,李俭终于看到了永久聚居区的边。
该说和他想象的差不多吗,入目可见的,除了隔开临时聚居区和永久聚居区的藩篱与大门是完整的,其他地方几乎都是正在破土动工的样子。
到处都是施工机械,到处都是工地。除了各条提前规划的道路早早铺上了水泥,其他地方,放眼望去,除了工地就没有别的东西了。
这里的车辆密集程度也终于让李俭找到了一些正生活在工业文明中的感觉,但和过往生活不同的是,这里可没有轿车的生活空间。
渣土车,渣土车,还是渣土车。
要么是运输物料的大货在道路上奔驰,要么就是渣土车和工具车在满街乱跑。铲车、挖机之流,入目比比皆是。
它们一副饱经风霜的样子,沾满了土灰,在一举一动间发出震撼人心的声音。
隔音墙在这样广阔且繁忙的工地旁都失去了本应具备的作用。哪怕还没有通过大门步入永久聚居区,李俭的耳朵都有些受不了了。
而且扬尘问题未免也有些过于严重了,水泥路面原本的苍白色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泥土的颜色。
黄泥沙铺路还算是好的,但大地还有些其他颜色的土壤。
就如同李俭永远也不能理解精神病是怎么想的一样,他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这里会有紫色的泥沙因施工而被铺撒在道路上。
李俭愿意相信,此时如果有一架无人机从这片工地上掠过,它将看到一片大地被翻开后展露内心的图画。
大门正敞开着,十几名士兵在维持秩序的同时操作机器,让通过检疫的幸存者们一个个排队进入永久聚居区。
前头的学生向后传话:“把身份证或者临时一卡通拿出来。”
“收走耳机之后,就连传递信息都只能使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了。”黄承志从兜里掏出身份证。
“如果你的手机还有电,这里还能支持信号服务的话,你也可以试试用手机通信。”李俭也跟着掏出了身份证。
“算了吧,这都多少天了,手机早没电了。也没人会在这个时候用手机给我发消息。”黄承志笑了笑。
……
队伍慢慢地通过机器,通过大门。这里的人流量应该很稳定,李俭回望了一下,发现排在大门前的队伍就如他们刚刚开始排队那样,总量上并没有减少。
看来,这处大门的通行速度,仅仅是由大门处的人机交互速度决定的。
当李俭站在机器前的时候,他觉得这就像是高铁站里让人站着通过安检的机器,没有什么别的特色。
不过士兵就站在旁边,并索取他的身份证件。
这就和高铁站有一点点微妙的不同了,毕竟在高铁站过安检,检查身份证和过安检会被拆分在两个空间进行,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拿着身份证在安检门旁边的感应器上刷一下,再让李俭跨步走过去。
身份证又被递交回来,拿身份证的士兵和让他过安检门的士兵并不是一个人,李俭确信自己并没有和索取自己身份证的士兵对上目光。
所以这张身份证只是拿去刷一下机器的,是吗?
通过大门,才算是真正进入了永久聚居区。
还在大门外的时候,李俭便觉得工地很吵。进了大门后,李俭只觉得更吵了。
由于最前头的引导者——已经从部队的战士变成聚居区内的文职人员——并没有下达可以解散的指令,而且现在也不知道自由活动该去哪里,并没有人傻乎乎地离队,只是跟着队伍往聚居区深处走。
李俭的方向感不算弱,他知道队伍确实在向聚居区的深处走,但周围的景象并没有发生过实质性的变化。
他们只是从一片工地来到另一片工地,再从这一片工地到那一片工地。
入目所见,九成以上都是正在破土动工的场景,与施工有关的车辆在街道上到处穿行。说真的,在自己徒步还不知道会去哪的时候,身边开过去起码二百多辆工程车辆,就会让人很想喊停一辆,让一辆有缘的工程车载自己一程。
不过现在脱离队伍显然是很不明智的行为,哪怕他们已经在满是工地的永久聚居区中走了十多分钟,他们依旧不知道自己接下来是要被带着去哪。
终于,在徒步了三十多分钟后,他们拐过重重工地,在一片热火朝天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已经投入使用的建筑群。
这里大概是刚进永久聚居区的幸存者们的集散地,李俭能够发现,成规模进入这片建筑群的人流几乎都只来自一个方向,而走出这片建筑群的成规模人流则被带着前往四面八方。
可能是进工地前的培训中心,简单培训之后就要带他们进工地了。
不过这没什么,当李俭意识到外头几乎全是工地的时候,对要进工地干活这件事就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
想必其他同学也有大多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毕竟永久聚居区内正在施工的工地数量和面积未免也太吓人了,不管他们正在建造什么,很缺人手是个明显的事实,而幸存者队伍不就是最好的人手吗?
队伍中产生了一些骚动,不过这股骚动并没有影响大局,大概在三千人左右的队伍依旧进入了这片建筑群。
这片建筑群的构造很简单,除了方块楼还是方块楼,楼的四面都挂着楼号牌,门窗看着虽然廉价,但都是新货,一眼就知道是刚刚装修完成的房子,而且有着统一的使用功能。
在他们进入建筑群的时候,李俭注意到,入口处旁躺着一块石头,上头落着几个拓印而成的大字,“钱安聚居区幸存者指导中心”。
虽然不知道是要指导什么,但总归是“指导”。
换句话说,这里是能够获取信息的地方。
信息可是宝贵的东西,哪怕是完全相同的信息,在不同的人手里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而对在信息时代出生的一代人来说,他们比他们的父辈更能领会到信息的威力。
在进入被称为指导中心的建筑群后,又来了几个文职人员,将原本三千人的幸存者队伍按照寝室楼分成六股,各带着五百人向建筑群深处走去。
在一番安排之后,李俭和室友们坐在阶梯礼堂的后排,感受着身下尚有余温的塑料椅面,在除了通风采光颇具优势之外一无是处的阶梯礼堂中,等待有什么人能来跟他们说些什么。
这种坐在阶梯礼堂后排等待讲座开始的感觉,着实让李俭回忆起还在校时的欢乐时光,但有些差别。
这儿的设施未免有点太差了,讲台上真就一桌一椅一话筒一笔记本电脑而已呗?
底下观众们的座位更差,一水儿的塑料座椅,还是那种最劣质的蓝皮塑料座椅,两片板焊在钢条上就算椅子了。
李俭知道聚居区里缺资源,之前他也多次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但在这种如同礼堂的场合,落座的座椅都是这个风格,他确实没想到。
以前玩电脑游戏的时候,在海上用钩子钩来塑料和木板,然后搓成木筏的船身,放到现实中,大概也是这种感觉吧?
“所以,我们在这里是等着听讲座?还是等着听专业培训课?”
“刚才是按照寝室楼分的,我们寝室楼又不止有一个学院的学生,估计是进工地前的工地术语讲解吧。”黄承志有点想瘫倒了。
他琢磨着,自己的能力范围和进工地也不搭啊,这还不如去做文件工作呢,起码他真的有这方面经验。
“诶,等等吧。话说都到现在这个点了,你们不觉得有点饿吗?”李俭眼瞅着现在就快到正午了,他们也就早上吃了一顿糊糊,到现在又是体检又是体测,还走了老长一段路,自己都饿了。
“确实有点饿,但是没带吃的。”
“你们猜我身上带什么了?兄弟们,来整点巧克力吧,我也剩的不多了,暂且顶顶。”李俭从兜里往外掏巧克力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有点像是机器猫。
机器猫总能在关键的时候掏出道具\\掏不出道具但依旧实现了掏出道具的功能,自己的口袋里也总是有备无患地放着些东西。
虽说大多数时候压根用不着口袋里的东西,但真用上了的时候,着实很有机器猫的风范。
几人正嚼巧克力呢,礼堂大门便走进来一人。扫了一眼礼堂中落座的众多学生,走到笔记本电脑前,把挂在天花板上的投影仪打开了。
熟悉的界面被投射到他身后的白墙上,右下角的“激活windows”让人确信这味儿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