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顿悟 (第2/2页)
相传齐天保五年,春光旖旎,山花烂漫,万木争荣。
慧思一路传教,来到光州大苏山,只见群山环抱,一峰独尊,仿佛人间胜境。
他正打量,忽见一位白发老者路过,便问老者姓氏,对方答曰“苏氏”。
再一问,老者说此地南有大苏山,北有小苏山。
闻听此言,慧思想起临行前师父所言:“遇三苏则住。”于是,他决定在此结庵。
这时,他再寻苏氏老者,发现对方已无影无踪,便料定此人乃当地山神。
山神点化慧思,在大苏山结庵传授佛法,一直是当地口口相传的美谈。
后来,道岸禅师领着鉴真等徒弟,离开长安,来此正式建庙。这就是净居寺最早的禅院。
上千年间,净居寺多次毁于兵火,到1980年代,仅剩主殿几间。
凡三等人来时,净居寺正在逐步恢复建设,巍峨壮观的紫云塔尚未复建。
这时,游客能看到的,还是比较简朴的庭院,里面供奉着佛祖与观音菩萨。
净居寺门前,有几株古柏,传说是唐朝道岸禅师与定易和尚合栽。
其中一株唐柏,上面寄生了银杏和檀树,被称为“三异树”。这棵树,三四个人才能合抱,至今郁郁葱葱。
过了这些古柏,才到山门。
母亲等人忙着到里面拜观音,凡三则静静地察看有关碑文,了解净居寺的佛教渊源。
让他意外的是,这处豫南禅寺,竟然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
天台宗初祖智顗,曾在此苦修七年,有一天在山中顿悟,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大苏开悟”。
更让凡三惊诧的是,鉴真大师年轻时,也曾在这里跟着道岸禅师苦修数年。
而道岸自己,恰恰是光州人。
鉴真就是从这里出发,沿淮河传教。到扬州弘法后,名气大涨。之后,他才决定东渡日本。
换句话说,净居寺实乃中国天台宗、日本律宗的祖庭。
不过,这些从大苏山走出去的弟子,他们后来常驻弘法之处,远比祖庭有名。
净居寺香火鼎盛时期在宋朝,宋真宗赐名“梵天寺”。
当时,僧超一千,房过千间。
苏东坡流放黄州时,从东京出发,路过这里,曾流连半月。
他在大小苏山读书吟诗,顿生“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的感悟,留下“春风岭下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的名句。
大苏山海拔并不高,站在山顶,遥望远方,丘陵起伏,树木茂密,茶园满野,景色秀美。
据说,茶圣陆羽曾到此一游,得出“淮南茶,光州上”的结论。
对于茶道,凡三没有太多研究。
站在这里,对他触动最大的还是智顗当年的“大苏顿悟”。
遥想当年,正是在这片青山秀水之间,那位宗师领悟了“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佛理。
“一切诸法,皆由心生”。
俗世间,到了凡三这个层次,是时候各种理念圆融,多个境界无师自通了。
大苏山山顶的紫云塔早已毁坏,这座塔最早也是道岸禅师所建。
据说,塔顶上有紫云如华盖,凝久而不散,看见者都能沾光,带来好运。
无论如何,佛学渊源颇深的净居寺,终究未能如天台山的国清寺,扬州城的大明寺那样名扬四海。
抚今追昔,凡三以为,这里地处三省交界,兵家要冲,导致净居寺饱受兵灾,多次被战火毁坏。
而周边经济不甚发达,当地信众有心无力,寺院长期得不到修复,才让这处两大宗派的祖庭,落寞至此吧!
实际上,在豫南,净居寺恐怕还不及雩娄境内的观音山出名。
在外面徘徊好久,凡三才走进净居寺山门。踏进庭院的那一刻,他顿生进入深山古刹的感觉,整个身心为之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