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长史府的述职报告 (第2/2页)
许多人都在等候,但得一个一个的来啊。
首先自然是长史府。
毕懋康、徐光启、孙元化联袂而至,南洋之行的事也不需要说了,回来的路途上就仔细写过,并抄录数份。但凡工作认真的,昨日都应该看过。
毕懋康将瀛州嘉义、台湾、安平、竹林、澎湖五县户数、人口,垦殖情况大略介绍。
户数,8200。
人口,接近五万。
开垦田地,16万亩。
朱常瀛心中默算,人均3亩田地,这个数额不是很令人满意,一个成年劳动力,有牲畜配合,是足以耕种30亩田地的。
但这毕竟是第一年,自己不干活也不能怪人家不努力,大明百姓的勤劳不容置疑,能有这样的成果已经殊为不易了。
就说苏禄,本也是种植稻米的好地方,但稻田里的秧苗却横看不成行,侧看不成排,草比秧苗还多,也没见他们怎么打理。拥有土地而不尽心耕种,这在大明的农人看来就是耻辱,是要被看不起的,这家的男人想讨老婆都难!
农税一分没有,但收获了如山一样的欠条。
前来瀛州的移民,除了刚刚落户时分发必要的工具同牲畜之外,之后便再没有免费,都是要靠自己。
有耆老主持,互相帮衬之下,房子院子都是自建,唯独这米粮,是必须由王府来解决的,办法就是开粮店。
三家商行在每座县城都开设有一家粮店,米价同泉州粮价锁死,肯定是赔本的,但这就是招揽移民的代价。
倘若移民没钱怎么办?去钱庄借钱,年利3分,没有利滚利。
所以有这么多欠条也就不足为奇了。
商税,5600两。
主要来自砖瓦窑厂、木材厂。所以说基建很重要,五县这么一点点可怜的收入都是基建产业得来的。
但这已经令朱常瀛很满意了,证明颁发经营许可证可行,六曹中单独设立财税是正确的。
关税,两。
这份税收直接由长史府管理,诸县无权过问。
瀛州出口的皮毛,木料,山货等等,不管源自于移民或者土着,都要缴纳出口税,而从海港进入瀛州的货物,不管是王府名下商行,还是其他海商,除了米粮之外都要缴纳进口税。
看起来很好,其实有一半是从王府名下商行的口袋转入长史府的口袋。
但必须要这样做,收税才是一个政权收入的正常来源。今日不收,日后再想收时可就难了,还是那个目的,税收要养成习惯。
述职之后,毕懋康话题一转,就提到了淮安灾情。
管不管呢?朱常瀛刚刚回来,需要了解情况,只能容后再议。
督谏院同议政会的主事人不在,李卓吾同周总管不在澎湖,而是去往瀛州视察去了。
五县都建了学堂,男孩子就学很容易,也不用催促上赶着就送来,但很多人家不愿送女孩子入学,村里吵不明白就去县里吵,县里吵不明白就在议政会里吵,至今也没个定案。
徐光启代替二人,一并把这个事说了。
朱常瀛就问他,“王府不是颁布法令,八岁以上十六岁以下,不论男女若不入学堂,将无法获得税收减免么,少交税也不答应?”
徐光启轻轻咳嗽几声,无奈的说道,“殿下啊,咱们这不是还没开始收税呢么?”
朱常瀛仿佛被噎住,“那你们想到办法了么?”
“讲学!卓吾先生发动督谏院同僚,学堂先生逐村走访,督促进学。这件事,从两个月前就开始做了。”
“那效果呢?”
“这个么......”
徐光启一脸心酸模样,“百姓也不是不明白道理,只是开荒人手短缺,哪家哪户都想尽快将获得的土地开垦出来,这才是症结。并非恪守纲常伦理,女不出户那种规矩,寻常百姓也不怎么讲究这个。”
朱常瀛冷冷一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才是问题的症结吧?”
有女子不入学虽然有些可惜,但朱常瀛也知这重男轻女的观念很难一蹴而就的改过来,总要慢慢来,也不急于一时。
只是可怜了李卓吾,老头八十几岁了还要去各地讲学,也不知有几人能听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