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正式启动 (第2/2页)
3月15日,出口公司在大会议室举行5.1声道项目启动会议。数字研究所所长刘胜全主持会议,公司领导王岚西、胡建等人,公司部分研究员,以及中科院计算机所、声学研究所、魔都光机所的部分领导和研究员出席会议。
王岚西在讲话时指出,5.1声道是从文化部到囯务院都非常关注的项目。中国电影现在还处在单声道时代,远远落后于世界。只要我们能搞出5.1声道,那我们就能够实现飞跃,赶上达国家的水平。
随后刘胜全对国外声道系统的展和研究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他在讲话中表示,现在国外搞多声道研究的企业研究方向是将声音转换为数字信号,存储在胶片上,通过读取头读取,由于胶片的存储空间有限性,不可能在短期突破,他们要搞出5.1声道至少要五到十年。而出口公司要搞的5.1声道则另辟蹊径,将声音存储在光盘上,大大降低了研的难度,完全有可能抢在欧美国家之前搞出5.1声道。
在场研究员们听到这话都非常振奋,要是真的能抢在欧美之前搞出5.1声道,那将是一次空前的壮举。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马上开始研。
在随后的几天里,众人开始讨论5.1声道该怎么搞,有哪些技术难关需要攻克。
经过讨论,众人一致认为要搞出5.1声道有三项技术难关必须攻克,如何将数字信号记录在胶片上;如何读取胶片上和光盘中的数字信号;如何将数字信号记录到光盘上,并进行读取。
为了尽快攻克这三项技术难关,众人都认为应该分为三个小组进行攻关。等攻克三项技术后,大家到数字研究所集中进行研究,齐心协力搞出5.1声道系统。
经过讨论,最终确定由声学研究所负责将声音转换为数字信号,记录到胶片上;计算机所负责读取头的研究;魔都光机所负责数字音频信号在光盘上的记录和读取。
不过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三个研究所在各自领域内都非常强大,但现在他们要攻关的难关却涉及到其他领域的技术。比如声学研究所精通各种声音,但不懂数字技术。要将声音转换为数字信号记录到胶片上,就涉及到数字技术。
要是各个研究所自己搞,那研究的速度会很慢。大家都认为有必要从其他研究所抽调研究员,加入三个团队,协助他们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三项技术的公关。
数字研究所拥有懂声学、计算机、激光技术的研究员,于是,数字研究所的大部分研究员在出口公司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分配到三个研团队,协助他们进行攻关。
这么做的好处很多,他们在三个研团队,出口公司能更好的掌握三个团队的研进程;要是有什么问题,他们也可以随时上报公司,由公司协调解决。
会议结束后,三个研团队的研究员回到各自研究所,开始全力攻关。数字研究所的研究员也分别入驻三个研团队,协助他们进行攻关。
许望秋和刘胜全他们并没有因此闲下来,数字研究所的筹建工作还在等着他们。他们既要往设计院跑,请建筑专家为数字研究所设计研究大楼,还要解决留守研究员的研究项目,以及设备问题。
数字研究所留守的研究员主要从事数字图形和可视化研究,搞这种研究离不开计算机。如果没有计算机,就像士兵没有武器,是无法作战的。于是,许望秋找到许望川,让他联系张炫龙,进口了三十台IBMPC/XT计算机。其中二十台计算机分配给了数字研究所,剩下十台则分配给出口公司,实现数字化办公。
这批计算机都附带了应用软件,有文字处理软件 WordStar,表格处理软件 CalcStar,数据库软件 dBas。只是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除了许望秋外,其他人都没用过计算机,根本不会使用。于是,指导公司员工的任务自然就落到数字研究所的研究员身上了。
就在忙得不可开交之时,许望秋接到了部里的通知,让他和电影代表团一起前往香江,参加即将在香江举行的“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精选双周展”。
这次“电影双周展”是由银都机构与缤纷电影公司联合主办,时间从4月2号到4月15号。文化部对此次展映活动非常重视,派出了高规格代表团,由著名电影艺术家谢添为团长,电影局外事处副处长陈刚为秘书长,包括导演白沉、李文化、田壮壮,演员张丰毅、马晓伟、龚薛等人,带着包括《城南旧事》、《大桥下面》、《猎场札撒》在内的十四部新片,到香江进行为期十四天放映。
许望秋本来就打算在戛纳前到香江走一趟,搞点动静出来。现在部里让他到香江参加“电影双周展”,自然是求之不得。于是,他便以副团长的名义,和代表团一起登上了前往香江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