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阳间地府 (第2/2页)
当时的史文艳避开了奶奶,跟随着人流过来,便在这人群的中间,听着朔州知府的言论,心也跟着澎拜了起来,似乎看到了生机,身子不可控制地随着大家一起跪地叩首,那时的史文艳真心觉得有救了,那高高在上的元狩帝终于低下了尊贵的眼眸,看了一看大夏西北艰难的百姓,就那一眼他便知道了百姓的疾苦,出手救百姓于危难。
但后续的发展却不是史文艳以及这些饥饿的百姓想象的一般,当时有百姓重新排队想多喝一碗,被眼尖的兵甲发现,竟然问都不问,直接被兵甲砍杀,当场人头落地,此后领取米粥的百姓再也不敢多领,有序地排队听从官府的安排。
然而,十天过去了,朔州官府的承诺的确履行了,实际上却是杯水车薪,那一碗碗米汤仅能维持生命,许多年老体弱的竟是没熬到第二日的米粥,每日都会有人饿死,比之前好的是,现在多数的死亡是发生在睡梦中的。
史文艳作为一个身体康健、正在长身体的少年,每次喝完那碗米汤,没过多久便会感觉自己饿了。
饿是什么滋味?史文艳很清楚,饿的时候,能感觉到自己前后的肚皮似乎都贴在了一起,一边咕咕叫一边使劲地摩擦,异常难捱的同时又在提醒着自己还活着。
辰时三刻,只听“吱呀”一声,朔州府衙在数万双眼睛中缓缓地打开。
六名兵甲分成三组,每组分两人,左右抬着木桌自府衙内走出,将桌子摆在府衙门口。
桌椅摆好后,六名兵甲依次回去,过了片刻,又是俩俩分组将三大桶粟米粥端出,依次放在木桌上,然后六名兵甲俩俩分组站立。
“好香啊”、“太香了”,人群中不受控制地发出口水吞咽声以及感叹声,史文艳感觉到自己的嘴巴也不自觉地随着鼻尖的香气吧嗒了起来,那是下意识咀嚼的动作。
三名兵甲自粥桶内舀着粟米粥,另外三名则站在其边上,监督百姓及时喝完,收回陶碗,以供下一个饥民使用。
队伍分三列如往常般缓慢地行进着,队伍的最前方的饥民自兵甲手中领取一碗温着的粟米粥,然后跨左一步,站到一旁的兵甲面前一口气喝完,再将陶碗递回给兵甲的手中。
随着队伍的前进,史文艳看着最前方喝完米粥的百姓三三两两地回来。
“你刚才有吃到粟米么?”一个面黄肌瘦的青年看向自己的邻居问道。
“没,前几日还能尝到几粒米,今日的米汤里似乎没有米粒了”,邻居愁苦地说道。
“这可怎么办啊,唉”,青年一边叹气,一边与邻居走向自己这些日子一直蹲着的墙角处,等待午时的那一顿米汤。
闻言,史文艳的眼中浮现了一丝绝望,他不禁低头看向了一直挨着自己站着的奶奶。奶奶的身体自己很清楚,再这么下去,不出三日,她便垮了,再如何出门来取这没几粒米的米汤呢。
半个时辰过去了,队伍最前方传来了一个小孩的哭声,边哭边喊道:“娘,俺饿,俺还想喝”。
“不说了,孩子,省点力气好不好”,妇人一边抱着孩子一边哄道,她的米汤还没喝。
“不嘛,不嘛,娘,俺饿”,孩子的哭闹声不停。
“官爷,行行好,俺这碗米汤给他再喝一口好不好”,妇人眼含泪水地看着木桌后面无表情站立着的兵甲,恳求道。
“官府有令,一人一碗,你可以不要,但不能给别人”,兵甲眼中闪过一丝不忍,但依旧冷酷地说道。
兵甲一开始也觉得这条法令太不近人情,但随着派发粮食的时日越长,他也越发理解了朝廷的用意,朝廷在用有限的米粮尽可能地延长百姓的生命。
妇人无法,只得将孩子放下,自兵甲手中接过陶碗,任由孩子抓着自己的裤脚哭闹,直接一口喝尽了陶碗中的米汤。妇人心知自己绝不能有事,如果自己比孩子早死,那这个孩子也就没了活命的机会。
“易子而食”不是骇人听闻的传言,而是实实在在地在自己身边发生着,在朔州一带进行着。
百姓中绝大多数人无法理解官府这条铁令,又不敢对这些冷酷无情的兵甲提出质疑,只得默默地看着前方这对可怜的母子。
过了不知道多久,史文艳终于看到了近在咫尺的木桌,自兵甲手中接过陶碗,走至一旁一口气饮尽,转身准备扶住自己的奶奶往自己这边走来,却见奶奶眼睛翻白,奶奶的身子顿时酸软无力地往地上倒去。
“奶奶,奶奶”,史文艳赶忙弯身扶住奶奶大喊道,因史文艳自己的身子也没多少力气,便顺着老妇人的力道坐到了地上。
“可能是饿的,赶快喝点米汤”,“又有什么用呢?你看看那米汤里能有几粒米”、“喝了也活不了多久了,算了吧,少年人”,队伍后面的百姓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史文艳不听那些说法,抬头看向木桌后的兵甲,厉声说道:“快,给俺米粥,俺奶奶要喝”。
兵甲互相看了看,舀粟米粥的兵甲直接打了一碗向史文艳递去。
史文艳接过,将陶碗贴向老妇人的嘴边,轻声呼唤着:“奶奶,奶奶,米汤来了,您快喝啊”,但此时的老妇人却是再也无法喝到自己昨晚心心念念的米汤了。
“这便是你带朕来朔州的目的”,元狩帝站在朔州府衙百步远的地方,看着前方发生的种种,那一个个眼神麻木、皮包骨头的百姓,宛如身处人间地狱般。
“对,如果一直高坐在那太极殿的龙椅上,那你永远都会看不见”,褒可青感受着自己眼底的湿润,声音无甚波澜地说道。
“朕知道了”,这是一句回应,也是一个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