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读小说网www.99duxs.cc

字:
关灯 护眼
九九读小说网 >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 第27章 扬州民变

第27章 扬州民变 (第2/2页)

兵乱的两边呢,一边是奉命跟着史可法北征,暂时住在京口的于永绶部,另一边是浙江都司贾之奎带领的浙兵。

这事儿的起因呢,是于永绶的部下在城里低价抢了小孩儿卖的瓜,还把卖瓜童的脸给砍伤了,这可把老百姓给气坏了,大家就一起揍他的兵,还把他们扔到江里去了。后来,于永绶的士兵想报仇,要严惩闹事的人,一查发现主要是浙兵。这下可好,本来就有矛盾的两边,因为这么一件小事,一下子就变成了大麻烦!

这事儿发生在民变刚结束没多久,朝廷对四镇的宽大赏赐,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这次兵乱的发生。这一点从于部士兵的心态就能看出来,于部士兵在跟浙兵互相厮杀的时候还说呢:“四镇靠杀人抢劫都能封伯,咱们怕啥!”你瞧,就是因为朝廷在江北尤其是扬州事件的处理上对四镇太宽容了,引得其他军队纷纷效仿,这很快就成了京口兵乱爆发的一个导火索。

土桥之役是扬州民变结束后差不多三个月,也就是九月份初十日的时候,高杰和黄得功的部队在扬州下属的仪真县的土桥打起来了。

起因是登莱总兵黄蜚要南调到芜湖去防守长江,他的兵船从北往南走得经过运河到长江,可高杰的部队民变之后就驻扎在瓜洲。瓜洲可是连接运河和长江的重要闸口,黄蜚怕自己的兵船被高杰扣下,就请求驻扎在仪真的黄得功能带人去接应一下,以防万一。

而黄得功本来就跟高杰因为争夺扬州的事儿势不两立,所以黄得功收到黄蜚的信之后,就带着三百骑兵亲自从扬州去高邮接应。这事儿让高杰知道了,他担心黄得功有啥坏心思,一方面派兵在路上埋伏黄得功,另一方面又派将领去袭击黄得功的驻地仪真。

双方在土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黄得功刚到土桥,下马准备休息,高杰的伏兵突然杀出,得功的马瞬间被射死,他带的三百人也全军覆没。黄得功拼命逃到大军那里,才侥幸逃脱。高杰的另一支部队去偷袭仪真,结果因为行踪暴露,在仪真城下吃了个大败仗。

黄得功被这么一偷袭,心里那叫一个气啊,一边向朝廷告状,一边整顿军队,还放出话来,“要跟高杰决一死战”。这下可好,刚刚稳定下来的江北局势又变得紧张起来。

史可法赶紧派万元吉去调解,可双方谁也不肯让步。最后,还是靠史可法在中间协商调停,才把事情解决了。黄得功的母亲去世了,史可法去吊唁,趁机安慰他,还让军中的监纪应廷吉等人去高杰的营中劝说。高杰这才答应了史可法的要求,赔偿了黄得功损失的三百匹战马。黄得功没办法,只好接受了史可法的调停,黄、高二人的争斗这才暂时平息。

土桥之战虽然是在扬州民变结束三个多月后才发生的,但高、黄二人的冲突其实早在几个月前的扬州就已经埋下了祸根。当时,各位将领都想靠拥立之功进入扬州,高、黄二人就因为扬州打过一仗。高、黄二人早就结下了梁子,这次黄得功虽然是应黄蜚的请求来的,但高杰还是心里犯嘀咕,结果就引发了这场新的仇杀事件。

不论是六月京口的战乱,还是九月的土桥之战,这背后啊,总是和扬州的民变有着或深或浅的关系。民变最后以对高杰军队的宽容处理告终,这可让其他将领眼馋得很呢,同时也让高杰的部下更加骄横了。扬州现在虽然暂时安定了,可导致江北危机的矛盾还在呢,四镇虽然已经划分了防区,可各镇之间的矛盾也没解决。这场在弘光政权成立前后爆发的民变,把弘光政权的软弱暴露无遗,也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了弘光的政局。】

天幕之下,朱元璋长叹一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之情。作为一个曾经以江南地区为起点的开国皇帝,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和了解。当年,他深知扬州所遭受的兵灾有多么严重,如今再次目睹扬州的动荡局面,让他感到无比痛心。

“朕观扬州民变至京口兵变,实乃乱世之兆。扬州民变,本为民众之苦所激,然其背后之因,亦有弘光政权之软弱与四镇之矛盾。民变虽以宽容处之,然此非长治之策。高杰之军骄横,其他将领眼馋,此乃军心不稳之象。四镇虽分防区,然矛盾未解,日后恐生祸端。弘光政权初立,本应稳定局势,安抚民心,然却未能妥善处理民变,致其演变为京口兵变。此政权之无能,亦暴露无遗。”

朱元璋深深地叹了口气,他明白这次扬州民变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骚乱,更是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的表现。弘光政权刚刚建立,但已经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四镇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而高杰的军队又过于骄横跋扈,这使得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弘光政权对于民变的处理方式也显得软弱无力,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冲突。

“朕昔年起义,深知民心之重要。若不得民心,政权必难长久。扬州民变至京口兵变,当为后世之戒,为政者当以民为本,方能长治久安。”朱元璋回忆起自己当年的经历,他深知民心向背对于一个政权的重要性。只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确保政权的稳固和长久。

他希望南明的后人能够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重视民生,关注民众的疾苦,以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朱元璋抬头望向远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相信,只要朱由崧以及南明的从政者始终将人民放在首位,关心他们的福祉,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就一定能够赢得民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