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读小说网www.99duxs.cc

字:
关灯 护眼
九九读小说网 > 海上升明帝 > 第624章 臣节扫地

第624章 臣节扫地 (第2/2页)

甚至可以想象,当老一辈人逝去后,年轻一辈又还会有几个再执著那些呢。

就好比滨州杜漺,他父亲杜若昧就是在崇祯十五年那场抵抗清军的战斗中死于清军刀下,他当时二十一岁,也参与了那场战斗,但在顺治三年,为父守孝期满的他,却参加了山东的乡试,中举人,第二年又去北京参加会试,中进士。

其实据说杜漺其实是不肯在父亲尸骨未寒的情况下出仕清朝的,但是家族却劝说他去考科举。

家族的利益,生存的压力,让滨州杜氏不可能就此放弃科举,他们的地位必须依靠科举取得功名,然后进入官场,才能维持的住,否则失去这些,那就成了乡下土财主,到时就是任人宰割的。

为了家族,杜漺万分犹豫下,最终还是妥协赴京,最后名列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乱世的动荡,让杜漺明白自己的责任,在那几年,奴仆叛变,盗贼蜂起,不法之徒趁火打劫,杜漺被迫携全家背井离乡,避难海上,二哥在路上感染风寒,一病不起,杜漺承担起照顾母亲和兄弟的责任,船上物资短缺,阴寒湿冷,颠沛流离,毫无保障,这一切都让他印象深刻。

田园荒芜,田地被奴仆佃户抢占,田租无着,牛羊散失,甚至连祖宅都让人占去。后来清军南下,家乡才恢复些定稳,杜漺也得以回到家乡,甚至收回了田地祖宅等。

其后清军征派渐多,没有功名越发受到压迫,杜漺也是无可奈何才被迫踏上科举之路,出仕清朝。

滨州杜家和新城王家,可以说是当时山东士绅里有名的代表,他们曾经激烈抵抗,慷慨起义,满门忠烈。

但也在后来的动荡中,家道衰弱,

杜漺最终为了家族,也只能被迫参加科举博取功名。

而王家的王士祯兄弟几个,在邹平外祖父孙氏家居住避难,日子还不算特别艰难,后来其父王与敕被举荐入仕,他以父亲象晋年老为由辞,并让几个儿子在家安心读书。

这既是因为王家曾抵抗鞑子满门忠烈死了三十多个,也因为兄弟与胤全家自杀殉国,所以王家心中更怀怨愤。

当然,王家姻亲多,都是世家名门,他们许多都出仕清朝,包括他们寄居的孙氏家族,以及淄川的高家等,所以一时半会家族还能保持。

孙孝恩跟皇帝诉苦,说的也确实是实情。

并不是山东皆降,只是他们确实经历许多。朱以海起兵时,浙东义绅四起,其实当初山东也一样啊。

可山东没有出一个如朱以海这样的圣君,只有扶不起的衡王,早早被掳去然后归附的德王,有骨气的鲁王还早南下走了。

山东人能依靠谁呢,当他们起义然后被扑灭,最终多数人选择了归附新朝。

朱以海对这番话倒有几分认同,因为历史本就如此,就如真实的历史上,浙东起义虽然激昂慷慨,但并没能坚持多久,很快就被扑灭,虽然仍有一些退到海上,如张煌言张名振等跟着朱以海这个海上监国,硬是再坚持了十八年。

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被击败,最终妥协归附了。

所以也不能全怪他们。

又有顺军失败的前车之鉴在先,所以朱以海也没打算对他们清算什么,差不多就行。

“陛下,城外有一女尼举白旗前来。”

“哦?”

“那旗上还有字,”

“十六帝德泽在人,可卜中兴与再造。”

“三百年臣节扫地,愿抒下士之孤忠!”

当这四句话在厅上念出,本地豪绅们几乎都念出了一个名字,“刘孔和。”

也有人马上想到这位女尼,应当就是曾经与刘孔和一起募兵三千起义诛伪,后来还接收了济南,最后去了徐州,然后被刘泽清杀死了丈夫后,心灰意冷回到长白山剃发为尼的王氏,她也出自新城王氏。

孙孝恩把这其中详细禀与皇帝。

崇祯朝首辅大学士的儿子未亡人,还是位能拉弓射箭力能举石的巾帼英雄,曾带兵勤王诛伪,可最终却被刘泽清害了丈夫,心灰之下才解散义军出家为尼。

那四句话,乃是当年刘孔和在长白山下树旗招兵时,亲自所书。

朱以海听了也大为感动。

明末时虽然许多山东士绅最终选择了归附鞑子,但山东也出了不少慷慨悲壮的忠烈之士。

也更因绝大多数人最终为了家族利益而妥协投降,那些不曾妥协的才更显难得。

就如眼前这位孙王氏。

“传旨,请孙王氏入城相见。”

如此女中豪杰,必须得一见,还得好好表彰。

甚至今天看了这无数投降派的山东名门望族代表们,他才越发觉得之前不太起眼的新城王氏,真的是很了不得,他们家抵抗鞑子死了三十多年轻俊秀,家族最后一位优秀的年轻俊秀也自杀殉国,面对鞑子的招安,面对举荐入仕,他们却还能果断拒绝,让子弟安心读书,仅仅凭这,也值得朱以海要特别的赏识重用新城王家人了。

还有送旗来的这位孙王氏,更要好好宣扬。

山东,也还是有许多忠贞义士的。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