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良性循环 (第2/2页)
杨主任道:“建漂亮一点我当然支持,但每年的资金规划都是有限的,除了这两个项目,我们还有很多烟水、烟路工程,到处都要钱,能省则省,不能只为了一个村的老百姓服务,咱们也要照顾到更多的老百姓。”
“也是。”
黔州作为一个大市,农民有几百万人,条件艰难的乡村很多,每个村都需要资金去发展。作为上层领导,在分配资金时,考虑的自然多一些。
杨主任感叹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以前我也抱怨,但你走的地方多了,你就会发现,这个东西就像穷人家养孩子,集全家之力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还是面面俱到把所有孩子一视同仁,需要家长拥有很大的智慧。”
农村人有一种很朴素的观念:人多力量大。
在农村,如果一个家族人丁单薄就会受到欺负,为了不让别人欺负自己,不管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都会铆足劲生孩子。上个世纪,很多家庭少则三五个孩子,多则十几个。没有计划生育和娱乐条件的年代,似乎生孩子即是责任又是一种娱乐活动。
孩子多了就要养育,怎么养是一个极重要的选择。有的父母选择放养,有啥吃啥,个个都如此,养出一大家子糙汉,只注重长气力,而忽视教育的重要性。而有的父母觉得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但家里条件有限,就只供一个,把一家人的希望都系于一身,希望他读出来之后能报答全家。
有的孩子功成名就,却累于原生家庭的负担,负重前行,活得很累。
有的孩子鲤跃龙门,觉得终于到自己享福的日子,直接和原生家庭割裂,成了众人眼中的白眼狼。
……
卫煌的父母选择的就是只生一个,因为在卫煌出生的时候,读书的重要性开始体现,计划生育作为国策也在全国推广。一家人的力量有限,那就集中力量培养好一个小孩,让他走出大山,去见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卫煌觉得这是父母做得最明智的一个选择,也是他相较于同村其他人很幸运的地方。虽然起步很低,他至少读完了大学,见到了更广的世界,也留在了城里工作。
等以后赚了钱,他就可以回报家庭、回报父母,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老有所养,劝有所教,这才是人类社会良性的循环。
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际遇,对于人生的选择也是不同的,正是这些不同的选择才构成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果想法都想同,这个世界反而单调机械了。
卫煌记得以前在一本书上看过一个研究,说蚂蚁在搬动食物的时候,面对大的食物是众多的蚂蚁一起协作,可是朝各个方向使力的蚂蚁都有,简而言之就是有一部分蚂蚁不仅是在做无用功,还是在拖后腿。
但最终这个食物还是会被搬入蚁穴。
给每种选择一个空间,给每种言论一个开口的机会,在讨论中分辩对错,在实践的检验中求证真理。
卫煌有时候想着这些问题也会陷入矛盾。
为什么和有些人的交流是无意义的?
无数次的论证和思考后,他总算明白了一点:对话的前提应该是同等的,彼此都应该是客观而不是夹带私心的。
两个素质不一样的人,素质低的就如同井底之蛙,无论井外的人如何给它说外面的世界是多么辽阔,它都看不到,眼界决定视界,而视界限制了它的想象,令其无法领会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壮阔。
和这样的人讲的再多,无异于对牛弹琴。
而有的人虽然见识广,心里也清楚,却因为屁股太歪,说话时就没有客观的立场。
所以与其浪费时间去辩论,还不如多做事,用行动来佐证,用行动分辨事实。
杨主任所讲的这个观点,抑或是对的,抑或有局限,都不是卫煌现阶段的人生经验能判断对错的。
即然不能评判,那就没有讨论的价值。
卫煌要做的事就是在有限的预算范围里,把这个项目做到尽善尽美。
杨主任又道:“你也不要有太大的压力,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就不做,我们的核心就是建烤房和育苗大棚,其他都是辅助内容,有没有都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