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专家和野路子 (第2/2页)
祁时还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她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专家型人员在我看来有至少三个优点,第一,他们拥有专业系统且长期有效的解题思路;第二,见过专业企业的成功案例,边界十分清晰;第三,他们清楚目标所需的必要条件以及路径,可以借鉴过往企业的成功经验。”
“只有优点?”
“那倒也不是,”祁时说,“缺点也挺明显的,首先他们需要时间来接受一个全新企业的现状,适应新的协作模式,试错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其次,边界感太强了,导致会反复强调‘补位’的概念,如果每件事都要如此清晰地定位部门职能,那增加的部门会越来越多,对企业来说就要相应增加一些运营成本。”
“评价一下你看到的沈志文。”
“他就是很典型的专家型人才,他来公司之后,帮我快速搭建了整个公司架构,这是他从前经验的强力输出,行事作风非常系统,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但同时对外界条件要求比较高,业务的认知等等,所以我认为他在双行工作其实有些束手束脚,因为我无法提供他所需要的条件,而且他对边界外的事物本身超出权责,再去要求质量,多少有些过分。”
“简单总结?”
“眼高手低。”祁时非常不客气地给出这样的评价,“他如果继续在双行待下去,我会需要他弱化边界概念,这件事当然可以在管理层讨论,但要尽量避免在执行层反复宣导,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沈蕾管理她部门员工打卡上下班的纪律,哪怕在外出,也有外出打卡的选项,但他认为是人事部门纪书彤那边的工作,这就有点夸张了。”
“还有呢?”
“他还成立了一些长远规划需要的部门,但我认为也应该适当关注当前落地细节的事项。”
尹一景又问:“那如何评价你自己?”
“我?”祁时这次有些意外,她想了想才说,“我应该算野路子吧。”
“定义一下这个野路子。”
“你这样太像考试了,”祁时在面对自己没有准备的考题时,情绪都跟着紧绷起来,她坐直了身体说,“我这种传统企业部门出身的中层干部,更容易接受组织现状,并且基于现状去解决问题。”
“着重点和沈志文的区别?”
“我更偏重短期产出,相比较专家的解题思路,更注重怎么更快见成效,认定了目标,缺什么补什么,边做边补,实践出真知,坐在办公室里是发现不了问题的,所有预想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都是纸上谈兵。”
“有自我反思吗?”
“当然,问题也不小,”祁时还是很谦虚,“首先试错成本低于专家型人才,擅长短期解决点状问题,但随着工作发展,这种需要时刻人工盯着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具体事项转移了,或者盯着它的人转移了,做出来的成果很快就会没了。”
这次不等尹一景问,她就继续补充道:“还有一点,除了点状问题之外,专业具体到线和面上的规划和专家型人才比,肯定薄弱很多,也不一定具备专业知识支撑完成规划。”
“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
“对自己要求有些苛责,看到问题解决不了容易着急上火,真有那种‘我行我上’的虎劲儿,恨不得越俎代庖帮业务把活都干了,阶段性当然会有一些小成果,对项目成员要求也很高,‘补位’的工作做不到位,成果不理想,我是没什么包容心的,比如之前我对沈蕾那边的工作进展就不太满意,最后是沈志文去进行协调,另外招了员工进来专门负责跟进才暂时性解决的。”
“所以你才打算考研。”
“对,毕竟还是需要学习专业的解题思路,系统去构建规划长远的方案,一边保持对短期解题的踊跃精神,一边阶段提炼长远的路径。”
“很好,”尹一景最终给她评价,“你已经具备一个企业管理者的思路和执行能力,接下来你该做的,就是招揽和培养一批如你上诉所说两种类型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