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节 精气神说(三) (第2/2页)
这里所说的神、魄、魂、意、志,只是用以区别不同的中枢神经活动现象,以及对内脏产生的某些生理上的影响。
实际都是由心(大脑)所主宰的。所以五脏的生理活动、病理活动的外在反映,也概括统称为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神气”。
神气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存亡。神散则生萎,神衰则生弱,神亡则生灭,所以养生特别注意养神。
丹经称神为气之母,气为神之子,因此,养神还可以起到养气的功用,而养气亦可以养精。
.神凝气聚,气聚则精生,所以宝精养气,须以养神为先。
道教修习,教人炼心炼性,修静修定,总是从凝神气穴下手。
所谓“凝神”,就是使心神专注一点的意思,也就是心神集中,排除杂念,守住一窍,不散乱,不昏沉,常寂寂惺惺,修止修定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保护爱惜精神,不可过度劳神。
宜寡嗜欲、省思虑、绝贪痴、少言语、戒嗔怒、杜声色、节劳形、忌疲累、俭交游、简事为。
《七部语要》论述清心养神的道理时说:“神静则心和,心和而神全。
神躁则心荡,心荡则神伤。
将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养神,则自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
七窍者,精神之户牖也;志气者,五脏之使侯也。
耳目诱于声色,鼻口悦于芳菲,肌体舒于安适,则精神驰鹜而不守;志气縻于趋舍,则五脏滔荡而不安。
嗜欲连绵于外,心脏壅塞于内,曼衍于荒淫之波,留连于是非之境,而不败德伤生者,盖亦寡矣,以劳形而伤神也”。
可见,修持务求其心静,求其形安,求其气和,求其神静。
心虚神澄,就可以强固元气,产生精气,充裕血气,自然百病不侵。
丹经中又有元神、欲神之分。元神是指先天之性,又称元性。婴儿那种“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就是元神的体现。
欲神指气质之性,又称识神,它属于后天,是人与环境接触之后,特别是通过社会交往之后所产生的情志和欲望。
宋张伯端《青华秘文》说:“夫神者,有元神焉,有欲神焉。
元神者乃先天以来一点灵光也,欲神者气禀之性也。
元神乃先天之性也,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所谓“反之”,即去掉后天禀性,而返还先天真性。
张伯端《青华秘文》还指出:神由心而生,心为神之君。
心的本体是无为的,不动的,但却主宰着万物。
“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而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
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
以有为及乎无为,然后以无为而利正事,金丹之入门也。
”就是说,神藏于心,动则为神。无为之动为元神,有为之动为识神,金丹之道以无为元神为用。
所以要求以先天制后天,以元神引元气,逐步消除气质之性,只有“气性尽,而后本元始见。
”元神见则元气生,元气生则元精产。就这个意思而言,内丹修炼的要则,就是为除欲神,炼元神。
按照传统丹道理论,精、气、神是一个整体,并非并列独立的物质。不过在修炼进程中,又不能不分主次,而以元神为重。
神为精、气之主,丹家交会采取,行火炼药,不外乎以神而用气、精。
所谓炼精、炼气、炼神,都是以心神为主导。所以《青华秘文》亦曰:“精、气、神三者孰为重?曰:神为重。金丹之道,始终以神而用精、气也,故曰神为重。”
到了丹法最高阶段,即炼神还虚,更是如此。
丹经称这叫上关、九年关。
所谓“九年”,不是说修成大丹还需九年,而是用佛教禅宗祖师达摩面壁九年的故事,比喻炼神还虚阶段纯为性功。
常定常寂,一切归元,所谓“炼神还虚,复归无极”。
陈抟《指玄篇》说:“若得心空若便无,有何生死有何拘。
一朝脱下胎州袄,作个逍遥大丈夫。
”即四大归空,脱离生死,得到大解脱。所以丹经中常用○来表示虚、元,即一切入于虚空,一切成为圆明,归本返源,明心见性。
所谓“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碍遮,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
”也就是明确指出“上关”纯入无为,无遮无碍,万象通明,已经达到与天地合一、宇宙同体的理想境界了。
对于这当中的奥妙玄机,宋翁葆光《悟真直接详说三乘秘要》解释说:“九载功圆,则无为之性自圆,无形之神自妙。
神妙则变化无穷,隐显莫渺。性圆则慧照十方,灵通无破。
故能分身百亿,应显十方,而其至真之体,处于至静之域,阅然而未尝有作者。
此其神性形命,俱与道合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