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蒙蔽的双眼 (第2/2页)
在今天这些钱也能在二线城市买几套房子的(我其实挺不可思议的,你说你能拿出来这么多钱干点正事不行?非得走这损阴德的路数,老板们的世界我不懂)
那咱们再说说这五位体制内的专家吧,咱们只说魁首,跟班的没什么意思,但你知道了这领头羊是谁,剩下的人也就呼之欲出了。
这个事情为首的正是当时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馆馆长一职的杨伯达!
这位老先生曾经也是被誉为国内鉴定玉石泰斗一级的人物呀,基本可以说是体制内行业的巅峰了。(要是给我早就卸甲归田了)
当时几位专家绕着那个“金缕玉衣”的展示柜看了几圈,甚至连玻璃柜子都没有打开,就是简简单单的聊了几句,便异口同声、一锤定音,定下了那个惊天动地的二十四亿天价估值。
就是这么随意的一次“鉴定”让某银行切切实实的落入到圈套当中。银行工作人员和领导们都被这五位“权威”的鉴定判断给蒙蔽了双眼,竟然以此物批了专项几个亿的资金贷款,成功让谢某的项目死灰复燃。
后来此事暴露(必然结果,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经过一番查明,这件“金缕玉衣”只是《天下收藏》的那位特聘专家用一些不值钱的玉片串连而成,工艺很是粗糙,甚至他都没有刻意的去做旧。
最终呢我们这位谢老板接受了应有的惩罚,而那几位专家呢竟只是相互推诿说是打了眼,职能单位呢对其个人也没有过多的追究。
但是因为他们的荒谬却大大影响并降低了这些体制内专家的威信力。(给我说,此件事情如果放的现在他们所有人绝对能够得上诈骗了)
十来年后的今天很多古玩爱好者和收藏家一说起我们这行里体制内的专家和学者基本都是不屑一顾的,反而更愿意接近我们这些民间的“从业者”。原因无他,并不是说他们没有眼力,只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被那些俗物蒙蔽了他们自己那双曾经也是识古辨新的眼睛。
第二件事情就更有意思了,第一件事还可以说成是眼力不行导致失误,但这件事就完完全全够的上刚才所说的诈骗了!
也是发生在2000年左右,当时有一个非常火热的鉴宝类电视节目充斥着老百姓的生活。(具体名字就不说了,大家应该多多少少都看过)由于古董文物特殊的经济价值就吸引了无数人怀揣各类“珍宝”与故事接二连三的登上了这钱财交互的舞台。
有一期就来了两位河南的朋友,亲兄弟两个。带来了一副说是家传的老画,主持人采访说是家里落魄了,也有些事情等的用钱。
这幅画在家里放了很多年,也是一代传一代。两兄弟曾听老人说此画是乾隆爷亲笔,画的什么呢?《嵩阳汉柏图》!(这家人祖上肯定不是那么简单,这种物件就不可能出现在普通老百姓家)
【作者题外话】:最近更新慢了,主要原因是新店即将开业,一直在收拾,各位书友们请多多原谅,晶哥揭匾开业后,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迎头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