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国家实验室 (第2/2页)
但这五个国家级实验室,都是在2000年之前就组建完成的,而且都是依托于大科学实验设备或者核物理组起来的。
在这之后,中国又于2003年,2006年,启动了启动海洋、航空航天、人口与健康、核能、新能源等十五个重要方向的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
分别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中科大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清华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北大与中科院化学所联合搞的首都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但这一批国家实验室,搞得并不算成功,大多都是依托于某地方高校或者研究机构搞出来的,而且考核机制、运作机制等等都不成熟。
这也就导致了这么多年来,这十五家国家实验室始终没能摆脱筹建的命运。
后来实在搞不下去了,有六家国家实验室干脆改为国家研究中心,名字变了,地位与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实验室也不可同日而语。
剩下的几家除了青岛的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也都没能通过科技部的正式立项。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说明国家觉得之前的那些国家实验室,都不够格,所以集体降级了。
前几天,首长找庞学林科学界的事的时候,庞学林就曾经吐槽过国家实验室的问题。
而且他也向首长阐明了理想中的顶级研究机构状态。
即偏向于应用的国家实验室、偏向于人才培养的大学以及偏向于理论研究的高等研究院三者最好在同一座城市,相互扶持,相互促进。
国家实验室立足于解决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技术问题、大学立足于培养顶级人才、高等研究院立足理论指引。
他没想到,今天,高层竟然希望他出面牵头组建国家实验室。
这时,徐泽均笑道:“庞院士,国家实验室不是不搞,而是要大搞,我们希望能搞出一个真正意义上能够立足国家需求,解决重大问题的顶级实验室。甚至实验室本身,都将采用全新的机制。”
“比如说,实验室本身作为独立法人单位运作,而不是隶属某个大学或者研究所,实验室本身不设置行政级别,实行主任负责制……”
庞学林不由得面色有些古怪,这些,不都是自己前几天和首长讨论的内容吗?
徐泽均大概和庞学林说了一下实验室的整体运行机制,继续道:“目前,我们初步想法是,由中科院、江城大学、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联合筹建一个国家实验室。实验室本身独立于中科院和江大,实验室由您牵头,全权负责实验室的运作,实验室的具体研究方向之类的,这些都由您复杂把控,甚至您完全可以依托您麾下的碳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来组建这个实验室。但是对于实验室规格和要求,我们要求直接对标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而且必须在五年内组建完成。”
庞学林眼睛微微眯起。
这个要求可不简单。
就拿美国的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来说,它有12500正式雇员和3300名合同制人员。
大约三分之一的科技人员为物理学家,五分之的一的人为工程师,六分之一的人为化学家和材料专家,剩下的人为数学家,计算机工程师,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和其他领域的专家。
单单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每年的运行经费,就超过了22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