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弭兵之盟 (第2/2页)
华元的努力获得了多数国家的赞同,自公元前579年起,到公元前576之间,至少有三年的时间,列国之间没有发生混战。
向戎由此获得启发,他开始游说列国。那时候,晋国大将旬瑩已经年老,范匄身体欠佳,赵武成了当权派。向戎和赵武有些交情,所以他第一个便去游说了赵武。
赵武也很赞同他的意见,并建议他继续去游说其他的诸侯国。向戎借晋国之势,分别去了齐国、鲁国、郑国等中原诸侯国,向他们提出了相同的倡议。列国诸侯都觉得向戎的建议很不错。大家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愿,希望所有诸侯国都达成共识。
中原诸侯的意见统一了,还必须获得楚国的支持。向戎和楚国大夫屈建也有交情,他又去了楚国。向戎的口才极好,屈建听了他的建议当即表示愿意参加这个会议。
就此,召开“息兵会议”的大趋势已经形成了。
公元前546年5月,晋国大夫赵武、楚国大夫屈建、宋国大夫向戍、鲁国大夫叔孙豹、卫国大夫石恶、蔡国大夫公孙归生、陈国大夫孔奂、郑国大夫良宵等十三国诸侯国的大夫聚集到宋国都城睢阳,商议息兵的具体条约。
所谓“息兵盟会”,主题就是和平,也就是号召列国用和平的办法来解决争端。参加“息兵盟会”的不是国君,而是各国的大夫,但这些大夫足以代表一国诸侯。
在会上,晋、楚两大势力明争暗斗,最终把这个“息兵”会开成了两个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会议。会议最后形成了一个很可笑的决议,主要内容有两条:
其一,晋国的势力范围在北,包括鲁、卫、郑、曹、邾、莒、滕、薛等国,楚国的势力范围在南,包括蔡、陈、许、沈等国。
其二,属于晋国势力范围的诸侯国,必须向楚国进贡;属于楚国势力范围的诸侯国,也必须向晋国进贡。
从这个决议可以看出,晋、楚两个大国明确的划分了势力范围。这等于让天下诸侯承认有两个霸主,一个在北,是晋国。另一在南面,是楚国。
宋国不大不小,属于中等国家,又是会议的发起国,通过向戎的努力,最终宋国游离于晋、楚之外,换句话说,宋国既不属于晋,也不属于楚。
齐国和秦国没有参会。当然,即便参会,这两个大国也不可能成为谁的附属国。
“息兵盟会”后,独立于晋、楚之外的只有三个国家,就是齐、秦、宋。对宋国来说,不做谁的附属,这已经是很有面子的事情了。
对于那些分属于两大霸主的小诸侯来说,这个息兵会议反而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因为原先他们只需承认有一个霸主,只需要服从一个霸主就行了,可如今却必须遵从两个霸主的驱使,并向两个霸主进贡。
楚国显然占了大便宜,因为这个原本不受中原诸侯待见的“南蛮子”,通过这么一个会议,变成了与晋国并驾齐驱的盟主。这比打一场胜仗获得的利益还要大。
但是楚国大夫屈建还不满意。在会议即将结束,要举行歃血仪式的时候,他对宋国大夫向戍说:“天下有两个霸主。歃血为盟,总要有个先后吧。到底谁先,谁后呢?”
向戍说:“要不,我去找晋国商量一下,请他们让一让?”
屈建笑道:“这样最好,有劳向大夫了。”
向戍把屈建的意思告诉了赵武,赵武当即发了火。他说:“楚国得寸进尺。晋国一直是中原盟主,如今已经做了让步。他们还想争先,实在太过分。要是不服,我们可以武力解决。”
向戍说:“赵大夫息怒。咱们开的是息兵会议,主题就是要和平解决问题。要是再说打仗的事情,那就违背初衷啦。”赵武的手下也劝他忍一忍。
向戍继续忽悠赵武说:“做霸主靠的是仁心仁德。如果诸侯们不是心悦诚服,就算争到了先,还是第二。如果诸侯们都心服,就算屈居第二,也是实质上的第一。”
赵武愣着脑袋想了想,觉得也不能真的和楚国动武,因为晋国国内的赵家、范家、智家、中行家、韩家、魏家这六大家族的纷争已经很激烈了,国内不稳,根本没有精力在外发动战争,于是他便做了让步,把领头歃血这个先让给了屈建。
最终,诸侯国的大夫们在楚国屈建和晋国赵武的带领下,纷纷在盟约上签字,然后大家对天起誓,歃血为盟。誓约中写明,若有违背盟约的,共同伐之。